(資料圖片)
10月8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傳出一則好消息,占乳腺癌患者總數約7成的腔面型乳腺癌,有望獲得“分型而治”,療效進一步提升。這是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邵志敏、江一舟教授團隊,聯合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和人類表型組研究院,以及上海市生物醫藥技術研究院的研究人員歷時5年攻關后取得的重要成果。
據悉,邵志敏教授和江一舟研究員領銜研究團隊繪制了腔面型乳腺癌多組學全景圖譜,并提出“復旦腔面四分型”基礎上的精準治療策略。該項重要成果已于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遺傳學》。
乳腺癌是全球高發的惡性腫瘤,威脅著女性的生命健康。其中,三陰性乳腺癌因治療效果欠佳,又被稱為“最毒”乳腺癌。如果說三陰性乳腺癌是最難啃的“硬骨頭”,腔面型乳腺癌更像是對抗乳腺癌的“主戰場”。臨床上近7成的初診患者,以及超過半數的復發轉移患者都是腔面型。
“內分泌治療是這類乳腺癌主要的治療手段之一。但我們經常會看到臨床表現非常相似的患者,同樣是吃內分泌藥,有的就可以長期控制疾病,有的就會在不同的時間點出現內分泌耐藥和復發轉移,這說明腔面型乳腺癌其實也是一個異質性很強的群體”,邵志敏說,應該更精細地對其分類,給出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明確研究目標后,邵志敏教授和江一舟研究員帶領研究團隊,聯合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人類表型組研究院石樂明教授、鄭媛婷教授團隊,以及上海市生物醫藥技術研究院黃薇教授團隊共同組成了攻關聯盟。通過對基因組學、轉錄組學、代謝組學和蛋白組學的深入分析,研究團隊證實腔面型乳腺癌的確不是傳統認識中的單一類型——腔面型乳腺癌不僅擁有自己的“家族”,“家族”中還有不同的亞型,且不同亞型之間分子特征迥異,對不同治療方案的敏感性也大相徑庭。
研究團隊綜合生物信息大數據特征,將腔面型乳腺癌精準劃分為4個亞型:經典腔面型、免疫調節型、增殖型和RTK驅動型。“我們發現在所有腔面型乳腺癌四個亞型中,RTK驅動型患者的預后最差,內分泌治療幾乎無效。這提示我們需要進一步探索其潛在機制,加快針對這一亞型藥物研發和治療方案的創新。”邵志敏說。
據悉,邵志敏教授團隊首先根據腔面型乳腺癌各亞型的特點,提出了“腔面型乳腺癌分子分型基礎上的精準治療策略”。隨后,研究團隊收集整理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和國內多個醫院上千例腔面型乳腺癌用藥和療效的真實世界數據,證實了腔面型乳腺癌“復旦分型”可以很好地預測不同藥物的治療效果。
基于上述研究結果,邵志敏教授帶領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癌多學科團隊啟動了多項針對腔面型乳腺癌的精準治療臨床試驗,在進一步驗證“分型精準”策略的同時盡快使研究成果服務于患者。
比如,針對早期和局部晚期患者,團隊設計了腔面型乳腺癌“復旦分型”指導下的精準新輔助治療平臺型臨床研究,旨在探索精準治療下最快縮小腫瘤的方案,為不適合手術的患者提供手術機會。針對晚期腔面型乳腺癌患者,團隊則面向不同亞型設計了多個臨床試驗,旨在為晚期患者提供更合適、更精準的治療選擇。
業內認為,上述研究成果將改變以往腔面型乳腺癌治療“一把尺子衡量一群人”的治療困境,為實現腔面型乳腺癌精準治療和“一患一策”的臨床實踐奠定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