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9月24日電 題:訂單農業解決傳統痛點為滬上有機農場帶去春天
作者 李佳佳 李珂
初見徐惠敏,這個留著一頭長發的男人正拿著一把鋤頭在位于上海崇明的田地里勞作。因為從小在田埂上長大,徐惠敏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感情,2011年開始,他辭去年薪60萬元的工作,成立了上?;菝艄邔I合作社,專職從事有機疏菜種植。在之后的8年間,他前后投入千萬余元,賣掉自己的別墅,卻沒能挽救合作社農場年年虧損的局面。
改變命運的關鍵時間點出現在2019年,機緣巧合下,徐惠敏接觸到一種全新的產銷模式——訂單農業。這種全新模式的出現讓昔日舉步維艱的農場煥發新生。
在上海,地租貴、人工高,是有機菜種植面臨的最大困難。起初,徐惠敏的農場采用會員制為主的銷售模式,通過發展會員,依托自己的生產基地進行銷售,將蔬菜配送到會員家中。由于會員對蔬菜的品種需求多樣,農場無法就單一品種進行規?;N植,導致種植成本居高不下。此外,新鮮蔬菜需要及時配送到會員家中,運輸成本也不斷增加,“最后就出現了會員越多,虧得越厲害的情況”。甚至于有些會員冬天想要吃有機番茄,農場也不得不硬著頭皮種,這樣的反季節蔬菜種植會耗費農民大量精力,成品的品質也無法得到保證,同時也違背了自然規律,與有機農業的理念相悖。
訂單農業讓農戶收獲滿滿,笑開了花 申海 攝訂單農業模式改變了這一局面。從以產定銷變為以銷定產,商超先將訂單派給農場,再倒過來做銷售計劃,將農場依據訂單生產的有機產品銷售出去。
一般情況下,農場會提前2-3個月收到計劃,以便有時間安排種植,對于農場根據訂單種出來的有機農產品商超照單全收。如此一來,農場便沒有了后顧之憂。過去,徐惠敏不僅要尋找客戶資源,還要操心送貨的物流?,F在,他只需要專注于種植,不愁銷路,還減少了物流成本。
眼下,這種通過數字技術手段實現的訂單農業,成為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有益嘗試,受到越來越多農民、種植戶的歡迎。僅以盒馬為例,其從2018年6月開始在全國各地布局有機菜種植基地,合作基地從最初的4-5家增至100多家,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
有機菜價的降低是記者在走訪時最直觀的感受。上海萬禾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黃震說,農產品價格降低最核心的是規?;?、產量化,“自從簽訂了定向種植協議,我們的生菜從十幾塊錢一包降到現在最低的時候能夠賣3.8元一包,供貨價超過3塊錢,對我們來講規?;a后還是有一定的利潤空間的”。
那么簽訂種植協議之后,每個農場種植的品種變少了,是否意味著市場上供應的有機農產品品種也隨之變少了呢?其實不然,盒馬上海區域生鮮采購總監黃一凡告訴記者,正是由于盒馬在全國布局的30多個種植基地,使得各個基地能源源不斷地向市場進行“候鳥式”供給。
例如云南在冬季溫度較高,那么云南的種植基地就可以在冬季種植番茄,而不是讓其他溫度不適宜的農場進行反季節種植。通過這樣的巧妙安排,市場上每個季度供應的有機蔬菜品種,從20-30個提升到了60-80個。
順應市場經濟規律的訂單農業瞄準傳統農業痛點 申海 攝順應市場經濟規律的訂單農業,讓種植的人更有信心,讓銷售的人更有方向,它瞄準有機種植的傳統痛點,為有機農場注入了一劑強心劑,令它們迎來了新的春天。
“讓老百姓吃到高品質的有機蔬菜,讓做有機農場這個高附加值的農業企業和參與的農民、農戶能有更高的收益,給整個產業鏈賦予更高的回報,我們覺得方向非常正確,我們會非常堅定地跟著走”,黃震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