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興安盟9月25日電 (記者 張瑋)“537.5公斤!興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專家工作站耐鹽堿水稻畝產量已連續3年突破500公斤大關?!?5日,站在曾經白茫茫的鹽堿地、如今金燦燦的水稻田里,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教授馬均激動地向外界宣布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耐鹽堿水稻測產成果。
當日,2021興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專家工作站優質水稻測產暨“鹽堿地高效利用模式”現場觀摩會,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中旗耐鹽堿水稻種植基地(下稱基地)舉行,來自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中心、湖南省農業農村廳、興安盟農牧技術推廣中心等科研機構的5位專家,在基地隨機抽樣面積分別為0.98畝、0.82畝、0.86畝的3塊稻田進行測產。
圖為如今,白茫茫的鹽堿地蛻變成金燦燦的稻田。張瑋 攝最終,除去雜質和水分,在PH值為8.8—9.6、鹽度含量在5‰—6‰的鹽堿地上,3塊實測田地折合實際畝產分別為566.40公斤、513.50公斤、532.60公斤,該基地示范片平均畝產為537.50公斤。
興安盟地處北緯46°大興安嶺南麓生態圈、世界公認的寒地水稻黃金帶。然而,這里又是世界三大蘇打鹽堿地分布區之一,土地鹽度高于千分之六,屬于寸草難生之地。
眾所周知,在鹽堿地上種水稻是袁隆平院士的三大夢想之一。這一技術既可改良鹽堿地和沙漠地區的生態環境,又可為沙漠地區的貧困人口解決口糧問題,并實現種植戶收入翻番。
圖為“袁蒙”耐鹽堿大米。張瑋 攝2018年,興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專家工作站在此成立,并建起了960畝耐鹽堿水稻基地。
袁隆平院士曾定下的目標是“畝產要在300公斤以上”。2019年,該基地平均畝產為508.8公斤,2020年平均畝產達533.95公斤。
如今3年過去,曾經白茫茫的鹽堿地早已變身為金燦燦的水稻田,且水稻產量逐年上升。被袁隆平院士親自起名的“袁蒙稻”,也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圓夢稻”。
袁隆平院士曾說,興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專家工作站發展和推廣“耐鹽堿雜交水稻”品種和先進技術,試驗成功后,可向整個中國北方推廣,甚至向同一緯度上、同一氣候帶上的國家推廣。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齊紹武表示,目前,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下稱中心)已在內蒙古興安盟、江蘇、海南文昌、吉林大安、廣西北海等地建立了耐鹽堿地水稻研究基地。把全球的水稻科研力量集中到中心,選育優良品種、提高好的栽培技術,力爭2—3年出一個成果。
“全球鹽堿地面積很大,袁老‘把鹽堿地改成良田’的愿望實現后,對中國乃至全球的糧食安全將是一個重大貢獻?!饼R紹武如是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