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銀川9月25日電 題:探尋寧夏葡萄酒的前世今生:從“一瓶酒”到全產業鏈
中新網記者 于晶
從立項、研發、第一瓶干紅的誕生,再到產業發展、轉型,歷經37年,寧夏葡萄酒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如今,葡萄酒在寧夏,不再是一瓶酒,而是一套完整的產業計劃。
25日,中新社記者走進寧夏玉泉營農場的西夏王葡萄酒莊,在寧夏第一瓶葡萄酒的誕生地,感受葡萄酒產業的發展歷程。
主持研制生產了寧夏第一瓶葡萄酒的俞惠明告訴中新社記者,上世紀80年代以前,玉泉營農場種植的農作物是玉米和小麥,因土壤條件不好,而且干旱缺水,一畝小麥的年產量最多不超過400斤。面臨困境,玉泉營農場決定申請實行多種經營,試種葡萄。
據俞惠明回憶,1983年,正在籌建中的寧夏玉泉葡萄酒廠從百余名候選者中招錄了他和7名技術工人前往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葡萄酒廠進行為期一年的葡萄酒技術學習。學成歸來,他們潛心鉆研、反復試驗。1985年,寧夏第一瓶干紅葡萄酒在玉泉營農場的一個倉庫中誕生。也是從那一刻起,賀蘭山東麓的葡萄酒產業邁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逐步走向全國、奔向世界。
目前,寧夏先后有60多家酒莊的葡萄酒在國際葡萄酒大賽中獲獎,越來越多的寧夏葡萄酒品牌走出國門,成為對外交流的一張“紫色名片”。
“當時,中國市場上紅酒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人們對干紅的認知度很低,而且很多紅酒真假難辨、魚龍混雜?!睉浲?,俞惠明頗為感慨。
如今,葡萄酒從完全進口的稀有商品,變成貼近大眾的國產化產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飲酒觀念的改變,葡萄酒也從高端人士的文化飲品開始向普通百姓的餐桌普及。
俞惠明說,現在寧夏葡萄酒事業的發展不只是葡萄種植與葡萄酒釀造,還包括橡木桶生產、彩印包裝、制瓶、瓶塞、物流等的一條完整產業鏈。一瓶葡萄酒從生長、采摘,到發酵、罐裝,再到貼標、運輸等所有環節需要的全部材料,在寧夏境內就能完全滿足。
截至目前,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基地種植面積達55萬畝,成為中國釀酒葡萄種植規模最大最集中的連片基地,建成酒莊101家,葡萄酒年加工能力超過20萬噸,葡萄酒產業年綜合產值超過260億元人民幣,每年為生態移民提供12萬個就業崗位,工資性收入近9億元人民幣,占當地農民人均收入的28%,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域旅游的思維下,寧夏順應形勢,將葡萄酒與旅游、文化緊密融合,形成了“葡萄酒+大旅游+大健康”的產業新體系,推動賀蘭山東麓葡萄種植、生產、加工及葡萄酒旅游,將葡萄酒(休閑度假)產業帶打造成寧夏旅游的最大亮點。(完)【編輯:卞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