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14日電 (記者 張旭)恐怕蘋果、小米、OPPO自己都沒想到,在他們紛紛涉足造車的時候,自己手機老本行要迎來國產車企吉利的挑戰。
吉利9月27日宣布商業化衛星下線,28日在武漢宣布進軍手機行業。而武漢,對于武大畢業的雷軍來說有著特殊意義。有人戲稱,吉利在武漢造手機,小米雷軍是被“偷家”了。
極氪汽車資料圖。“自主一哥”,加速電動化轉型
依靠長期以來堅持的車海戰術,2017-2020年,吉利汽車已連續四年奪得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第一,成為國內自主品牌的第一。
10月11日,吉利公布的銷量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吉利汽車總銷量為921796輛,同比增長5%,完成全年153萬輛銷售目標的60%。同時,吉利汽車9月終端銷量持續創同期歷史新高,市占率達到7%,持續排名中國品牌第一。
截至10月13日收盤,吉利汽車市值2219.5億港元,約合1841億元人民幣。數據來自同花順吉利占有率第一,市值卻和同行有差距。例如,長城汽車同樣涉足新能源車領域,其銷量與吉利持平,但長城汽車市值將近5000億元,吉利市值不到2000億元。對此,有分析認為,“面對汽車智能化電動化浪潮,吉利的腳步慢了?!?/p>
2015年11月,吉利宣布“藍色吉利行動”新能源發展戰略,目標是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吉利整體銷量90%以上,其中,純電動汽車銷量占比達35%。
為此,吉利投入了眾多資源,同步發展4條新能源技術路徑——純電、混動、甲醇、氫燃料,極星、幾何品牌也陸續被納入版圖。
然而五年過去,吉利新能源車2020年銷量為6.8萬輛,僅占整體銷量的5.2%,遠不及90%的目標。今年上半年,這一比例仍在下滑。
“藍色吉利行動計劃雖然沒有如期完成,但也不奇怪,這不是戰略方向錯誤,也不是戰略執行失敗,而是歷史時機沒有成熟,外部戰略條件沒有形成。這樣的失敗例子比比皆是,在中國車企中有,在歐、美、日、韓車企中也有,我們不必為此沮喪?!痹诮衲甑膬炔恐v話中,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坦言計劃失敗,但也表現出了樂觀態度。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title="資料圖:新能源汽車生產線。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資料圖:新能源汽車生產線。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為了加速電動化進程,吉利還推出了旗下最新的電動品牌——極氪。
今年4月,極氪發布首款量產車極氪001,百公里加速3.8秒、NEDC續航可達712公里、加上極具科技感的外形,極氪001被稱為“特斯拉殺手”,一時風頭無兩。
然而,發布會后,極氪被質疑交付時間推遲、變相漲價和配置縮水的問題,特斯拉也發動降價攻勢,導致不少車主轉讓訂單。同時,國產造車新勢力你追我趕,更有小米等跨界玩家入局,極氪面臨著激烈的競爭。
跨界,為何要選擇做手機?
加速電動化進程的吉利,還進入了手機行業。
9月28日,由李書福創辦的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與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正式宣布進軍手機領域。該項目的總部落戶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定位高端智能手機。
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與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李巋 攝IDC發布的2021年二季度中國手機市場報告顯示,蘋果、OV、小米等廠商已經分食超過七成的市場,魅族、中興等廠商,早已被劃入“其他”。
同時,做手機門檻更低,很容易貼牌生產,但要做出擁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還少有跨界玩家做到。曾經跨界造手機的玩家里,360周鴻祎已經和哪吒汽車合作造車,羅永浩手機團隊被收購。
手機市場增長趨緩,而汽車是一個10萬億美元級的市場,也是小米押注造車的重要原因之一。手機發展空間遠不如深耕多年的汽車領域,吉利卻為何要大張旗鼓入局造手機?
這在于吉利要打造手機+汽車+衛星的生態鏈。
李書福表示:手機可以鏈接車聯網、衛星互聯網,打造豐富的消費場景,做強生態圈,為用戶提供更便捷、更智能化、萬物互聯的多屏互動生活體驗。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劉忠俊 攝汽車分析師張翔預測,吉利走的路徑將會和傳統手機企業不同,主要通過手機、飛行汽車等打造自己的生態圈?!凹謾C大概率是買汽車送手機,手機主要通過服務費來盈利。例如,手機在連接汽車、衛星、飛行汽車時需要收取一定費用?!?/p>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吉利官宣造手機前一天,吉利打造的全國首個商業化衛星工廠首星下線。吉利表示,其商業航天業務已涵蓋衛星設計研發、制造、運維服務等全產業鏈,將持續為智慧通訊、智慧交通、天地一體化出行生態等構建科技優勢。
由此看來,吉利要打造“手機汽車衛星”生態鏈,也并非沒有可能。
而同樣,玩跨界,對手機有情結的還有董明珠。
格力在2015年就發布了第一代手機產品。董明珠曾說,整個智能化都和手機有關,并定下“一年要銷售5000萬臺”的目標,不過六年時間過去了,格力3代手機在其官方商城累計銷量尚未過萬。
盡管不被看好,董明珠并未放棄手機業務,還陸續挖來手機行業人士為其助力??磥硎謾C這個萬物互聯的入口,誰都不想放棄。
吉利選擇在手機賽道上重新出發,其沖擊高端和萬物互聯的目標將會如何?只有時間和市場能給出答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