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揚州10月19日電 (記者 崔佳明 楊顏慈)深秋時節,涼風習習,魚鱗般的波光泛起湖面。在揚州沿湖村,綠色的湖水,黛瓦的小樓,木制的亭橋……湖中赫然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紅色大字。
19日下午,“千年運河千里行”暨“愛上大運河”中外媒體采風活動走進揚州“網紅漁村”——沿湖村。30余家海內外媒體行走在江畔漁村,看漁村蝶變、聽漁民新說。
生態蝶變后的揚州沿湖村,勾勒出江南水鄉特有的“小幸?!?。
圖為揚州沿湖村。泱波 攝看到如今的沿湖村,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有成片的荒灘廢地,是一個陸地面積僅0.8平方公里“因窮聞名”的小漁村。
地處漁業資源豐富的邵伯湖西岸,沿湖村漁民世代以船為家,捕魚為生,看天吃飯。這個“漂”在水上的村落一直是當地位置最偏僻、經濟基礎最薄弱的村莊。
揚州市邗江區方巷鎮沿湖村黨總支書記劉德寶向媒體采訪團介紹起漁民的“上岸之路”。據其介紹,14年前,全村挑土填塘造莊臺,漁民們結束水上“漂泊”,在陸地上扎了“根”。
圖為航拍揚州沿湖村。泱波 攝通過全村退養還湖,以邵伯湖美景、漁家美食為名片,打造出一批特色漁家樂和民宿,引來絡繹不絕的游客,一批極具特色的漁家樂、水上船家、民宿客棧、漁歌漁祭等文化活動成了漁民向水討生活的“新飯碗”,曾經的“漁花子”搖身一變成了“漁老板”。
這一系列舉措,與揚州統籌推進長江大保護和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堅決執行沿江產業“退后一公里”的要求緊密相連。
為守住綠水青山,揚州壓實生態紅線,關停拆除化工生產企業483家,長江生態岸線占比提升至56.9%,并全力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工作,沿江沿湖3974名漁民全部上岸。
圖為揚州沿湖村。泱波 攝沿湖村的漁民便是最早“登陸”的一批。原本對于生計的擔憂,變成了一片富民增收的新農村景象。
劉德寶告訴記者,這里已完成所有漁民上岸定居,他們的生活有了盼頭。綠水就是資源,老一輩人偶爾撒網捕魚,新一代人開微店、度假村,讓這里有了更多的文化碰撞與積淀。
有意思的是,漁民們也紛紛涉水“網紅”,通過直播“叫賣”特產。逐漸,漁民們摸索出一條從捕魚賣魚到“賣文化旅游”的生態富民路,年人均收入突破3萬元。
圖為媒體團成員在沿湖村采訪。泱波 攝漁民的口袋鼓了,漁村的外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F在的沿湖村,躍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荷塘,還有白墻青瓦的小洋樓整齊地排列在沿湖大道的兩旁。
幾年內,沿湖村相繼獲得“國家級最美漁村”、“中國美麗休閑村”“中國特色村”“江蘇省休閑觀光農業示范村”“鄉村振興旅游富民先進村”“江蘇最美鄉村”等稱號。
采訪團成員看到荷塘邊的數十只鸕鶿,站立在荷塘中的“定制站橋”上,饒有興趣地拿手機留影,詢問著鸕鶿的生活特性,以及與當地經濟的聯系,紛紛點贊這里的生態“蝶變之路”。
圖為海內外媒體走進揚州沿湖村。泱波 攝“早上游覽了瘦西湖,下午來到沿湖村,截然不同的風景但都很有意思?!奔幽么蠊采鷩H傳媒副總編陳薇告訴記者,非常期待接下來的行程可以看到更多的運河之美,看到運河的古今之變。
此次“千年運河千里行”暨“愛上大運河”中外媒體采風活動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主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