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少成
據11月1日澎湃新聞網報道,近日,在西藏某機場,一男子點了一份餛飩,覺得58元的價格太貴,于是把桌上的辣椒油和醋全部倒進碗里吃,以求實現“吃虧最小化”。該視頻流出后,網友一邊倒吐槽——“傷敵800自損1000”“吃完再倒,折磨自己干啥”“為什么機場的東西能貴得那么離譜”……
近年來,交通場站的餐飲價格奇貴,已經不是新聞。對此,不只是普通人常常吐槽,一些名人明星也不乏抱怨,說“在機場吃的不是飯,是錢”。即便如此,似乎仍然撼不動類似高價餐飲。
主管部門也留意到了這種呼聲,并做出了一些反應。2018年,民航局出臺《關于進一步提升民航服務質量的指導意見》,要求“推動機場餐飲‘同城同質同價’,發揮機場服務質量評估作用,創新機場特許經營管理模式,杜絕候機樓餐飲服務亂收費”。然而,如此“指導意見”應者寥寥、落實無果,全國除了少數幾個機場調整了餐飲價格外,其他地方的機場物價仍是高高在上。
公共交通場站餐飲價格高企,一個原因是地理位置特殊,其場地租金、裝修成本等往往高于一般的餐飲店,于是便將運營成本壓力通過高定價轉嫁到消費者頭上。另一個原因是競爭小,交通場站往往遠離鬧市區,周圍商業街、餐飲店數量少,這導致場站內的各類店鋪容易“一家獨大”——“愛吃不吃,吃就這個價”。消費者沒有更多選擇余地,只能無奈接受。當然,還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疖?、飛機等公共交通工具在我國發展早期,其所在的區域配套商業往往不夠充分,配貨調貨及人力等成本較大,久而久之形成了高定價的慣性。
應該說,時下,隨著物流、移動支付等行業的發展,交通場站餐飲店的運營成本在技術加持下是有下降空間的,餐飲價格實現“同城同質同價”已經不存在多少障礙。
上有所治、下有所應,已然成為擺在這些場所及餐飲店鋪面前的現實命題。近些年來,被吐槽的高鐵餐飲已經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改觀。除了15元的盒飯套餐外,“外賣上高鐵”也順應了消費潮流,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如此現實語境下,一些機場還要端著架子,對消費者的訴求愛答不理嗎?
其實,消費者也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選擇,比如自帶方便面、自熱快餐等。與其流失潛在客人、自損形象口碑,交通場站及餐飲店不如順應民意和潮流,做出一些改變,以面對新的發展挑戰和機遇。
這一次,消費者吐槽58元一碗的餛飩,或許不會對機場有多少觸動,但當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用腳投票”,日積月累,這真是一件好事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