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數字經濟已經成為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的關鍵力量和經濟增長新的動力源泉。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化轉型,不但是國家的戰略選擇,也已經成為各地區的發展共識。
騰訊研究院發布的《數字化轉型指數報告2021》(以下稱“報告”)顯示,當前,我國49%的城市貢獻了80%的數字化規模,尤其是北上深廣等城市的數字化發展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城市。與此同時,其他一些地區的數字經濟發展也呈現出不少亮點。山東、河南、江蘇、湖北、湖南、河北等省份的規模和增速均位列全國前十。一方面,是因為新冠疫情推動了各地數字化轉型的進程,另一方面,這些地區也普遍推出了積極的數字化轉型政策,效果明顯。
有專家認為,盡管各地區和各行業數字化轉型趨勢越發明顯,但是面對激烈的區域競爭、市場競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如何進一步找到數字化轉型的加速度,依然是各地區、各行業和企業無法回避的一個課題。報告透露出的幾個發展趨勢格外值得關注。
首先,云計算和AI協同發展,增強云上智能應用開發。
云計算已經成為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設施,上云也成了各地區、各行業的普遍選擇甚至優先選擇。例如,不少城市都在通過云計算平臺來運維、整合區域內分散的硬件、軟件和數據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及業務協同,給城市事務的運轉裝上“大腦”,推動智慧城市建設,顯著提升了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
報告顯示,從地區角度看,上海、北京、廣東用云量位列全國各省市前三。從用云量增速來看,新疆、陜西、遼寧、寧夏、內蒙古、西藏、安徽、湖南、青海、甘肅則分列前十??梢钥闯?,這十個省份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強省,用云量增速較快,意味著這些省份都越來越重視通過上云加速數字化轉型,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從行業角度看,大部分行業的用云量都在顯著增長。報告顯示,過去一年,電商用云量一枝獨秀,是行業平均值的7倍多,文創和游戲用云量是行業均值的2.7倍和1.7倍。此外,新冠疫情使得大量政務、醫療應用上線,用云量增速分別超200%和140%。
AI(人工智能)技術是云計算之外的另一個數字化轉型支點。
從賦智量(AI使用量)方面看,北京、廣東、上海大幅領先,反映出三地固有的數字經濟發展優勢。此外,以寧夏、云南為代表的西部和遼寧、吉林為代表的東北部賦智量增速最快,反映出這些地區正利用AI技術實現快步追趕。
從行業角度看,AI在金融業應用最多,是行業均值的5倍多,因為金融業對效率和安全的需求都比較大,AI則非常適合用于智能風控和智能營銷。此外,文創、生活互聯甚至房地產和零售,都是AI高頻用戶。文旅等受疫情沖擊嚴重的行業,也很重視通過加速AI應用進行數字化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云計算和AI協同發展正在成為一種技術趨勢。AI是高資源消耗、強計算類的、體現規模效應的技術,與云計算結合應用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將AI開發能力移植上云,可以提供一個高效且劃算的AI開發環境。對于各地區和各行業來說,打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技術環境、商業環境助推AI上云,讓云計算和AI生成良好的互利生態,可以大大加快數字化轉型的進度。
其次,對于各地區來說,加大對數字化高潛行業的相關投入,同時推動產城融合發展,將城市數字化和行業數字化一體化推進,可以有效推動區域數字化轉型。
在傳統行業中,潛在數據量越大、數據品類越豐富的行業,數字化增速越快,這樣的行業就是數字化高潛行業。例如廣電、醫療、制造、教育和零售等行業。與此同時,不同地區的產業集群有明顯差別,各地應結合自身經濟結構特點,對區域內的數字化高潛行業加大投入力度,以此推動區域內數字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第三,從企業角度看,則要以人為本構建數字化轉型模型,實現需求和生產的高效協同,完成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共建。
從客戶需求出發,先對最終用戶和客戶進行數字化連接,展現數字化營銷、服務和社群運營等,由此再逐步傳導到業務生產側的數字化,實現更柔性的按需生產,同時配合進行企業運營管理的數字化改造。這一路徑往往適合零售等2C企業。
從業務生產出發,先對生產的重點環節或流程進行數字化改造,提升生產質量和效率,再進一步推進自身數字化運營管理提升,以及供應鏈上下游數字化,再延伸客戶側的數字化連接和運營,精準供給。這一路徑適合于裝備制造等2B企業。
從組織管理出發,先考慮組織管理降本增效,針對辦公、財務、人力資源等非業務單元進行數字化改造,由此再向各業務單元和客戶觸點延伸,疊加新應用,同時不斷推動數據互聯互通,實現組織數字化協同。這一路徑適合于大型企業、事業單位等。(經濟日報記者 郭靜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