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進博會)深度|應對全球“芯片荒”,中國能做什么?
中新社上海11月7日電 (記者 王恩博)疫情反復之下,全球遭遇“芯片荒”,半導體行業發展受到關注。正在上海舉行的第四屆進博會上,業內人士指出,基于全球生產基地和巨大市場兩大屬性,中國對全球半導體產業“兩鏈”穩定頗為重要,尤其粵港澳大灣區作用值得期待。
在進博會期間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半導體產業國際合作論壇上,中國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副司長張冠彬表示,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居家生活、辦公、求學進一步強化了各行業對萬物互聯的需求,更加凸顯半導體產業重要性。同時,也對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推進供給與需求精準對接,做好市場預期管理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會長張鈺晶亦表示,疫情以來信息通信技術需求增加,造成上游半導體行業供應持續性緊張,由于該行業在歐美和亞洲國家高度分工,局部疫情導致的“缺芯”問題已對汽車、電子等下游行業生產出貨造成較大影響。
中國是制造業和貿易大國,更是半導體行業重要的生產基地和消費市場。維護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中國角色受到矚目。
張冠彬介紹,2020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達8848億元人民幣,“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接近20%,是全球同期增速的4倍。去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額3500億美元、出口額超過1100億美元,是全國第一大單類貿易產品。其中,進口占全球集成電路貿易總額近三分之一,為國際眾多半導體企業提供了廣闊市場舞臺。
“半導體是一個高度全球化的產業,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產品流通,對產業健康快速發展至關重要?!睆埞诒蛘f,中國對半導體產業相關領域合作一直秉持開放、支持和鼓勵的態度,這不僅符合中國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國共同利益。在5G、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應用驅動下,中國半導體市場增長空間依然廣闊。
除疫情帶來的“兩鏈梗阻”外,半導體行業本身也面臨技術挑戰。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18個月增加一倍——在半導體發展歷程中,這一摩爾定律已為人熟知。
但全球芯片巨頭AMD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潘曉明指出,如今摩爾定律增速在減緩,平均每3年晶體管密度才增長1倍,每3.6年能效才增長1倍。如今每進入一個新制程節點需要更長時間來保證工藝成熟穩定,總體成本也顯著增加。
通信行業是半導體行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技術規劃部技術總監黃兵提到,發展超出預期的5G技術產生了海量數據,尤其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應用對計算力需求持續提升,疊加5G高功耗瓶頸,凸顯先進技術芯片的不可或缺,同時個人信息和數據安全對芯片安全性也提出了更多要求。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芯片產業最大消費應用市場,在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地理格局中被視作除京津冀和長三角外的“第三極”。該地區在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方面被寄予厚望。
廣東省商務廳副廳長馬樺說,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基礎雄厚、產業體系完善、創新經濟活躍、市場規模和潛力巨大,這里集聚了4萬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有效發明專利量穩居全國首位,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約占中國的一半,既是科技創新聚集基地,也是投資創業沃土,蘊藏巨大機遇。
高通公司全球副總裁侯明娟亦表示,坐擁雄厚經濟實力、完善產業體系和中國領先的基礎設施網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5G產業優勢非常明顯。5G與人工智能的結合正加速眾多行業數字化轉型,在賦能智能互聯新未來同時,將有力推動半導體行業創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