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于概念炒作的暴富游戲,公眾還是少參與為妙。
隨著元宇宙概念走熱,元宇宙“房產”交易也變得火爆起來。這種虛擬世界里的“房產”交易在近期頻頻刷新價格新高,甚至超出現實世界里很多大城市的住房價格,讓人大受震撼。所謂元宇宙“房產”,指的是元宇宙中的一部分虛擬空間。在擁有這部分虛擬空間后,你可以對它進行建設、裝修,可以開設商場,可以用作博物館展示虛擬藏品,也可以直接出租……拿一張元宇宙“房產證”,聽上去似乎很潮流也很酷炫。
然而,要清醒認識的是,元宇宙所指向的虛擬空間,與現實世界并非一回事。元宇宙“房產”不是實物,人們擁有它卻需要付出真金白銀——這在某種程度上類似于之前的比特幣交易。在筆者看來,無論冠以多么高大上的新潮概念,將虛擬物變成真實貨幣等價物,都有收割智商稅的嫌疑。
互聯網經濟發展到今天,電商、外賣、網約車等新模式層出不窮,這些線上服務看似是虛擬的,但最終到用戶手上的,則是各個廠家生產的商品、提供的具體服務等切實可感的現實體驗。而如今的元宇宙“房產”,則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它與比特幣一樣,都變成了純粹的虛擬商品生產及交易。
比特幣是一串電子符號,不能線下購買任何商品;元宇宙“房產”也沒法居住,連一片磚瓦都不存在。人們為了擁有他們卻支付了大筆資金,除了在網上倒賣給其他人,不能產生任何實際價值。參與者們也不過是看中了后續倒賣所帶來的價格差,這也就變成了典型的套利游戲。
如果說少數人是出于個人愛好,參與到元宇宙“房產”的虛擬生產及交易,那么我們可以將之視為一種樂趣,就像購買一件虛擬玩具一樣。但從目前元宇宙概念房的走勢來看,不排除有專業機構瞄準所謂商機而參與其中,接盤者恐怕也多為同樣希望在這場游戲中分一杯羹的炒家。
現實中,某些投機者炒房資金鏈出現問題斷供后,銀行還可收回其房屋進行拍賣。而在虛擬世界中,元宇宙炒房一旦投機失敗,除了一個名義上的“房產所有權”就別無他物,如果是舉債參與炒作,那么所背負的每一分債務都不可能通過元宇宙“房產”來進行變現。
當越來越多的人禁不住誘惑參與元宇宙“炒房”游戲,所積累的個人及市場風險就會疊加。一旦元宇宙概念沒落,無人問津,或是市場上的熱錢消退,又或是監管政策出現調整,一切都將歸零,這也意味著后續跟進的炒家將血本無歸。
規模達到數億乃至更加龐大的元宇宙炒房虛擬市場,所牽涉的是一個數量不可小視的社會群體。若是該市場出現崩盤,大量炒家獲得的都將是負資產,從而引發參與者高負債、無法償債帶來的民事糾紛等風險。近年來,包括我國在內的不少國家加強對類似于比特幣等虛擬生產及交易的嚴管,就是為了避免各類風險的爆發。
元宇宙不是一個筐,什么都往里面裝。依附于概念炒作的暴富游戲,公眾還是少參與為妙。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畢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