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麗水12月22日電(記者 范宇斌)車行浙南群山間,滿目皆是綠,順著一條“紅楓大道”進入青田縣小舟山鄉黃圓平村,一棟棟“歐式僑墅”格外醒目……
過去,該村由于產業單一,青壯勞動力紛紛外出經商務工,成了一個“空心村”,但在外創業的黃圓平人在燈具產業打拼出了一番天地。
黃圓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章作西說:“我們村是遠近聞名的燈具村,占中國燈具銷量的5%,年銷售量超10億元(人民幣,下同)。僅在廣東,就有300余人從事燈具產業?!?/p>
近年來,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該村憑借綠水青山的資源優勢,舊貌換新顏,吃上了旅游飯。
黃圓平村如何沖出發展的“重圍”?在章作西看來,“六五精神”是黃圓平村發展的“傳家寶”。
浙江青田黃圓平村文化禮堂 范宇斌 攝“人工天河”老鷹巖紅旗渠,綿延3700多米,恰如一條丹崖玉帶潤澤著黃圓平村的方寸之土。
“1965年冬天,黃圓平村村民靠著一錘一鏟一雙手,在老鷹巖的懸崖峭壁上鑿山開渠,耗時一冬一春,修成紅旗渠,解決了飲水難的大問題?!闭伦魑鞅硎?,此項開渠壯舉,孕育鑄就了“黨員帶頭、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六五精神”。
當年參與老鷹巖紅旗渠建設的村民章作仙今年已經85歲,他談道:“當年村民們團結協作、克服困難修成紅旗渠,現在村民們同心同德一樣可以把村子建設得更好?!?/p>
細數“留守”山村的點滴幸福,章作仙說:“我們老人在村里能夠免費吃飯、免費理發,文化禮堂功能齊全,村里環境更是越來越好,周圍村子的老人都很羨慕我們呢!”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對于黃圓平人而言,無論他們走到哪里,總會想起那個被梯田環繞的家園。
黃圓平村廊橋一角 范宇斌 攝“創業在外幾十年,搞活家鄉的旅游業,改善家鄉的面貌,這是在外鄉賢的質樸愿望?!闭伦魑鞅硎?,“有小家才有大家,鄉賢們這些年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想法的出謀劃策,共建共享美好家園?!?/p>
近年來,該村集體出資投入35萬元種下300多棵美國紅楓,建成了一條“紅楓大道”。該村發動鄉賢、黨員等出資出力,累計投入1300余萬元新建文化禮堂、公廁、線路“上改下”、村莊綠化亮化等基礎設施。
此后,瞄準生態和區位優勢,黃圓平村以鄉村旅游撬動鄉村振興,積極探索“眾籌入股”,由村干部帶頭建立民宿聯盟,打造“歐式僑墅”,吸引游客前來深度體驗山居風情。
一時間,鄉村旅游成了村里炙手可熱的新興產業?!拔覀円埠芤馔?,幾個人一個小小的舉動,居然引來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在他們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鄉賢開始返鄉創業,有的開農家樂,有的開民宿,原本寧靜的小村莊瞬間就熱鬧了起來?!闭伦魑髡f。
愛心茶亭 范宇斌 攝中新網記者在采訪時看到,不少游客來到黃圓平村,在“歐式僑墅”小憩一宿,品一品紅酒咖啡,吹著山間的清風,欣賞著艷麗的紅楓;傳承百年的愛心茶亭,村民和游客匯聚一堂;幸福食堂,老人的歡聲笑語不斷;生態旅游景區,游客爭相前來“打卡”……
“如今,村民們在家也能當老板了?!闭伦魑髡f,村里開起了10多家民宿、農家樂,營業收入達400余萬元,民宿營業額的10%作為分紅,已帶動村集體收入100余萬元。村里還成立了旅游公司,開發花溪谷景區,旅游公司盈利的15%歸村集體所有。
在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背景之下,黃圓平村正在努力“做大蛋糕”。
章作西算了一筆賬:“截至今年6月,黃圓平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和補貼性收入共計逾25萬元。此外,旅游公司收入3萬多元,光伏收益1.5萬多元,‘飛地’項目分紅7萬多元,還有家宴中心場地及魚塘租金、公益林補貼等收入?!?/p>
村民鼓起了“錢袋子”,如何讓村民的生活更舒心?對此,該村推出了“幸福食堂”“愛心茶亭”“愛心理發室”“愛心洗衣房”等一系列愛心服務,營造愛心文化、孝老文化和鄉賢文化。
“未來,黃圓平村將依托綠水青山的資源稟賦,持續深入農文旅融合,助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帶動村民早日實現共同富裕?!闭伦魑髡f。(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