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12月24日電 題:黃土高原演繹“綠色變奏曲”:治一方水土“活” 興萬家煙火“盛”
作者 張一辰 楊英琦
漫天的黃沙、縱橫的溝壑、密布的土窯洞……這是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的延安曾經的寫照。如今,當地的“主題曲”已從“家住黃土高坡”變為“母親延安換新衣”,“綠色變奏曲”是如何“奏響”的?
黃河變“清河”之“道”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治理受到多方關注。
據統計,陜西省內黃河流域輸沙量占到黃河流域總輸沙量的60%以上。延河作為黃河的一級支流、延安市第二大河,很長一段時間內卻是黃河泥沙的主要輸送河流?!跋乱粓龃笥陝円粚悠?,發一回山水滿溝泥”成為當地生態的真實反映。
上世紀九十年代,延安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吃水難、出行難、環境差成為阻礙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一道坎”。進入新世紀,當地政府在環境保護與水土保持工作方面的不斷“加碼”。
延安市水務局水土保持科科長王明華表示,當地通過大面積退耕還林,結合局部小流域綜合治理等舉措,使全市多年平均入黃(黃河)泥沙量由原來的每年2.58億噸下降到近多年的0.31億噸,降幅達88.4%。
荒地變綠林之“法”
上世紀九十年代,延安西北部的吳起縣響應“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的號召,率先在全國實施封山禁牧和退耕還林。
“吳起縣當時確定了‘封山退耕、植樹種草、舍飼養畜、林牧主導、強農富民’的開發戰略,一次性退耕155.5萬畝?!眳瞧鹂h退耕還林工程管理辦公室主任齊統祥表示,退耕還林工程在該縣實施20多年,當地草畜業和以沙棘、山杏為主的林果業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優勢,成為民眾的致富產業。
截至目前,吳起縣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244.79萬畝;完成市級新一輪退耕還林面積逾21萬畝。
吳起縣有中國唯一一個以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為主題的展覽館,通過實物與文件展示、退耕還林場景還原、全息影像模擬再現等方式,展示當地退耕還林的成效與進程,講述著從黃土地到綠林的演變之路。
在齊統祥看來,隨著經濟收入增加,建設生態、保護生態已成為當地農戶的自覺行為,治理生態、保護環境的良好氛圍已經形成?!凹纫屴r戶享受到退耕還林的生態效益,也要讓他們獲得經濟效益?!?/p>
貧瘠變宜居之“路”
“這幾年,黃沙漫天的日子越來越少見,曾經的‘黃土地’變了顏色?!?5歲的“老延安”崔應禮感嘆,隨著退耕還林、生態澇池的建設,一幅幅綠樹成蔭,風景優美的鄉村新景正接連出現在他眼前。
通過生態環境保護與水土流失治理,延安這個“背靠著黃河面對著天”的貧瘠之地,正蛻變為一座現代化新城。此外,延安在水保治理的同時,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全市20萬畝壩地高產穩產,年均增產9600萬元人民幣,成了民眾的“米糧屯”“錢袋子”。
“水土流失治理與鄉村振興密不可分,通過小流域綜合治理、淤地壩、坡耕地綜合治理等水土保持項目的實施,將極大地改善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蓖趺魅A表示。
“除了農活收益提高外,生態鄉村美景還帶來了大批游客,我經營的農家樂生意也蒸蒸日上,孩子們都考上了大學,日子是越來越好了?!碑數卮迕裢跎迫A欣慰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