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27日電 (曹年潤)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日前表示,在金融科技方面,中國處于世界領先,尤其在移動支付和第三方支付方面,中國可以說是世界上發展最快、普及程度最高的。短短幾年內,金融科技的運用已經成為中國金融業的新增長點。
何德旭是在中國經濟學人雜志社和北師大經濟與工程管理學院聯合主辦的論壇上說這番話的。他認為,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中國的金融科技公司全球名列前茅,在上市公司中,金融和科技類的公司非常多。在國家層面,中國對于金融科技的發展也十分重視,先后成立金融科技委員會,印發《金融科技發展規劃》,以引導金融科技產業的發展。未來中國的金融科技料仍將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
在何德旭看來,金融科技誕生于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的背景之下,由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其核心是幫助金融業務實現效率、體驗和規模的提升,同時降低金融運行的成本以及金融運行過程的風險。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將金融科技的核心運用領域概括為:存貸款和融資,支付與清算服務,投資管理服務和市場基礎設施服務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的運用可以在金融云、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得到證實。
何旭德認為,金融科技將帶來多方面的變革。
一方面,金融科技的發展突破了傳統金融運行受到的時空約束,在信息處理、風險評估、資金供求、支付、供求方、產品、運行成本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在金融科技發展的支撐下,金融機構有條件更好地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金融科技的介入可以降低單體的成本,增加整體的收益;金融科技也促進了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新的科技技術能夠促進信息的共享,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金融服務門檻,所以金融機構能夠為更多的弱勢群體提供金融服務,能夠較好地控制金融風險。
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發展使數據成為一種核心的資產,數據的持有和數據價值的挖掘成為金融機構的實力和競爭力的具體體現。此外,金融科技帶來的金融運行模式流程重置、金融要素配置革新、金融市場的拓展和跨界等變化以及金融業務參與的主體更加多元,風險更加復雜的特點,也將對監管提出更多的要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