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29日電 (記者 吳濤)近日,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8個部門正式印發了《“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在28日工信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王衛明稱,《規劃》包括現狀與形勢、總體要求、重點任務、保障措施四個部分,即“兩步走、四大任務、六個行動、四項措施”。
工信部舉行發布會解讀《“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工信部供圖“兩步走”是指: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大部分實現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初步應用智能化;到203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全面普及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基本實現智能化。
“四大任務”是指:一是加快系統創新,增強融合發展新動能;二是深化推廣應用,開拓轉型升級新路徑;三是加強自主供給,壯大產業體系新優勢;四是夯實基礎支撐,構筑智能制造新保障。
“六個行動”包括:智能制造技術攻關行動、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建設行動、行業智能化改造升級行動、智能制造裝備創新發展行動、工業軟件突破提升行動、智能制造標準領航行動。
“四項措施”分別是:強化統籌協調、加大財政金融支持、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深化開放合作。
《規劃》中對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做出具體的部署,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汪宏稱,《規劃》專門部署了“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建設行動”,推動“場景-車間-工廠-供應鏈”的智能化改造,探索智能制造最佳實踐的標準化、模塊化、精準化的推廣路徑。
“例如在打造智能車間上,覆蓋加工、檢測、物流等環節,開展工藝改進和革新,推動設備聯網和生產環節數字化連接,強化標準作業、可視管控、精準配送、最優庫存,打造一批智能車間,實現生產數據貫通化、制造柔性化和管理智能化?!蓖艉攴Q。
《規劃》中還提到“推進智能制造,要立足制造本質,緊扣智能特征,以工藝、裝備為核心,以數據為基礎”。
國家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對此分析,智能制造的本質是制造、特征是智能。智能只是手段、工具,即使再先進的智能,也需要融入制造實體才能發揮效能,否則智能只會是空中樓閣。當然,若沒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的強力支撐,制造的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也很難大幅提升,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不可能實現。
李培根還表示,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工藝和裝備,發展智能制造,必須要落腳在制造上,而制造又要基于先進的工藝和裝備。數據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礎,發展智能制造,數據是基礎,數據是血液,要特別關注數字孿生技術和理念的應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