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通信業平穩增長
本報記者 李芃達
信息通信行業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行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新動能。2021年前10個月,我國電信業務收入和利潤保持平穩增長,電信業務總量快速增長;5G網絡建設和應用持續推進,用戶規模不斷擴大;蜂窩物聯網、IPTV用戶數較快增長,新興業務對電信業務拉動作用持續顯現。
“2021年,我國信息通信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建成開通5G基站超過130萬個,5G終端用戶達到4.97億戶,貧困地區通信難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網絡安全保障任務圓滿完成?!惫I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說。
基礎設施建設成績顯著
1月至10月,電信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2252億元,同比增長8.2%;3家基礎電信企業完成固定數據及互聯網業務收入2141億元,同比增長11.3%;移動數據及互聯網業務收入5372億元,同比增長3.7%,呈平穩增長態勢。
值得一提的是,IPTV、互聯網數據中心、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業務增勢明顯,前10個月共完成業務收入1854億元,同比增長28.8%。其中云計算和大數據收入同比增速分別達91.3%和33.1%,數據中心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8.7%。
發展信息通信行業,基礎設施建設是前提。今年,工業和信息化部聚焦5G、千兆光網、物聯網、IPv6等重點領域組織實施專項行動,先后印發《“雙千兆”網絡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計劃(2021—2023年)》《IPv6流量提升專項行動計劃(2021—2023年)》等文件。
“在各項《行動計劃》引領下,今年我國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積極成果,5G和千兆光網作為發展重點成績顯著?!敝袊畔⑼ㄐ叛芯吭焊痹洪L胡堅波介紹,今年以來,各地政府從站址規劃、資源開放、用電優惠等方面給予5G建設大力支持。目前,我國5G網絡已覆蓋全國所有地級市城區、超過97%的縣城和40%的鄉鎮。同時,以基礎電信運營商為代表的行業主體加快推進“雙千兆”網絡建設。千兆光網已覆蓋超過2.4億戶家庭,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寬帶用戶規模達到1864萬戶。
作為拉動新一輪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能夠有效擴大需求,提振市場信心,另一方面也將繼續推動通信行業高質量發展。前不久,工信部印發《“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獨立組網網絡,實現城市和鄉鎮全面覆蓋、行政村基本覆蓋、重點應用場景深度覆蓋;千兆光纖網絡實現城鄉基本覆蓋。
如何實現上述目標,胡堅波給出了具體建議:優化城區室內5G網絡覆蓋,重點加強交通樞紐、大型體育場館、景點等流量密集區域深度覆蓋;面向行業應用需求,支持企業開展5G行業虛擬專網建設模式、運營服務、技術方案創新,促進5G行業虛擬專網規?;l展;按照“集約利用存量資源、能共享不新建”原則,持續提升5G網絡共建共享水平。
5G帶動效應愈發明顯
5G融合應用是促進經濟社會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驅動力?!?021年‘綻放杯’5G應用征集大賽共收到1.2萬個參賽項目?!焙鷪圆ń榻B,有15%的參賽項目已經實現解決方案可復制,33%的項目實現商業落地。工業制造、采礦、港口等垂直行業應用場景加速規模落地,已由最初的生產輔助類業務為主向設備控制、質量管控等核心業務拓展,是當前5G應用較為成熟的領域。
2021年4月,中國聯通啟動位于河北省滄州市黃驊港散貨碼頭的5G智慧港口項目。根據規劃,中國聯通將在碼頭作業區部署5G+MEC(邊緣計算)專網環境,實現基于5G的自動裝船和實時安全管控。
以5G網絡提升碼頭自動化水平是中國聯通近年來一直在做的事。在福州港,聯通提供5G港口作業設備主動安全管理系統、5G港區危險品堆場自動巡防機器人等應用;在天津港,已有25輛5G無人集卡投入使用。
“目前,全國5G應用創新的案例已超過1萬個,覆蓋22個國民經濟重要行業,其中教育、醫療、信息消費等領域發展較快?!惫I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謝存介紹,全國已有超過600個三甲醫院開展5G+急診急救、遠程診斷、健康管理等應用。
雖然5G應用已經實現從“0”到“1”的突破,但目前尚未形成穩定的產業生態,示范效應有待加強,亟需加快重點領域特色應用落地,推動基礎扎實、模式清晰、前景廣闊的示范應用加快推廣。
“下一步,要面向信息消費、實體經濟、民生服務三大領域,推進15個行業的5G應用,打造深度融合新生態,構建技術產業和標準體系雙支柱?!敝x存說。
胡堅波認為,需加快推動5G技術應用于生產核心環節,網絡部署要從“5G到現場”推進至“5G到網關”“5G到設備”,提高行業終端和行業模組的應用規模和深度;打通跨行業協議標準,落地一批重點行業關鍵標準,提升5G應用標準公共服務能力。
網絡安全體系更加完善
隨著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加速向經濟社會各領域滲透融合,網絡安全在數字化轉型中的地位愈發突出。今年9月,《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正式施行,我國網絡基礎設施安全體系更加完善。
“近年來,我們制定了《通信網絡安全防護管理辦法》等多項規章,發布了近20項規范性文件,頒布實施300余項網絡與信息安全標準,不斷提升網絡基礎設施安全防護能力?!惫I和信息化部網絡安全管理局副局長杜廣達說。
在數字化浪潮的席卷下,各地積極布局數字政府,但新技術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時也帶來網絡安全風險。為幫助江蘇省宜興市構建安全可靠的數字政府基礎設施,今年6月,360政企安全集團與當地政府達成合作,建設城市安全大腦運營中心。該項目通過安全策略可視化編排,實現數據處理、分析、決策、響應的自動化運行。為補齊安全短板,奇安信集團為江蘇省常州市部署態勢感知與安全運營平臺,有效提升當地電子政務網絡安全水平。
但也要認識到,我國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和能力仍需持續強化,網絡安全產業供給水平不足,尚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全面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需要。為此,胡堅波建議,通過打造產業創新、技術交流、高端對話等環節高端平臺,持續強化網絡安全產業供需對接,開展網絡安全技術應用試點示范,遴選優秀安全技術、產品、服務及解決方案并推動落地應用。
“在提升數據安全技術能力方面,首先要強化數據安全風險態勢感知與管理能力建設,實現對數據安全威脅的監測和預警。其次要鼓勵產學研協同開展數據安全關鍵技術和產品攻關,開展數據安全技術產品測評與試點應用,通過示范引領推動數據安全重點技術產品應用落地?!焙鷪圆ㄕf。
本報記者 李芃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