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財政工作“四個穩” 推動經濟發展行穩致遠
羊城晚報記者 唐珩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2022年,廣東省財政工作將如何進行,在哪些方面著重發力?廣東省財政廳黨組書記、廳長戴運龍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專訪。
他介紹,2022年,廣東省財政將繼續完善落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財政轉移支付機制和政策體系,堅持?;?、促發展,建立有利于推動共同富裕的財政管理體制,支持深入推進“一核一帶一區”建設,提升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包括推動區域財力協調均衡,強化專項財稅政策支持,深化省財政體制改革。
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財政政策
羊城晚報:廣東2022年的財政政策如何體現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戴運龍:今年將召開黨的二十大,這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做好全年財政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廣東財政部門將自覺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的要求,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財政政策,努力以財政工作“四個穩”,推動廣東經濟發展行穩致遠。
一是突出財政收支運行“穩”。加強財政資源統籌,積極盤活政府資金資源資產,提高收入組織管理水平;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堅持帶頭過“緊日子”;精準細化編制2022年預算草案,為加快支出進度提供支撐。
二是突出財政保障力度“穩”。保證財政支出強度,重點保障“1+1+9”工作部署;落實政策發力適當靠前的要求,提前謀劃新增債券項目儲備等工作;繼續保持民生保障支出“只增不減”,圍繞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研究財政系列措施;提升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推動高質量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
三是突出財政風險防控“穩”。堅決落實全域無隱性債務試點工作,確保結果無懈可擊、經得起各方檢驗;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堅決禁止使用財政資金建設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強化欠發達地區縣級財力保障,兜牢基層“三?!钡拙€。
四是突出財政改革步伐“穩”。推動新一輪預算管理制度改革落地落實,創新重大項目投融資機制,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以財政改革助推政府治理效能提升。
羊城晚報:廣東財政如何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化就業優先導向,支持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帶動力?
戴運龍:近年來,廣東省每年印發出臺《進一步穩定和擴大就業若干政策措施》,2021年繼續深入實施3.0版“促進就業九條”,延續實施好穩崗返還、以工代訓、失業保險擴圍等減負穩崗擴就業政策。
2022年,省財政將繼續安排省級促進就業創業發展專項資金19.88億元,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統籌推進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多措并舉穩定和擴大就業。
點線面三個層次發力支持制造業發展
羊城晚報:會議提出要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廣東財政如何支持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戴運龍:近年來,為加快建設制造強省,助推廣東制造業轉型升級,廣東財政立足制造業發展自身規律,明確財政資金支持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的核心政策,著力構建常態化的財政資金支持政策體系,從點、線、面三個層次發力,支持廣東制造業發展。
一是“點”上布局,著力實施減稅降費,優化營商環境。加大對制造業和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將制造業企業加計扣除的比例提高到100%,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全面貫徹國家減稅降費政策,2019-2020年全省累計新增減稅降費超過6000億元。在此有力支持下,廣東省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1%,兩年平均增長4.9%;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7%,兩年平均增長3.4%。
二是“線”上協同,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扶優扶強政策導向。省級財政資金“集中財力辦大事”,2020年-2022年安排88.42億元,主要支持工業企業實施提質增效等符合國家和省產業政策的技術改造項目,2021年設立先進制造業發展專項資金,總額度約為500億元,重點支持“十四五”期間廣東有關先進制造業項目;支持產業鏈上下游全鏈條發展。
三是“面”上發力,引入社會資本支持實施“六大工程”。以支持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為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重中之重,精準制定有關政策。先后設立省創新創業基金、省產業發展基金、省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制造業領域投入,更好地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放大作用,增強產業整體與核心競爭力。
下一步,省財政廳將用好先進制造業發展專項資金等財政資金以及各項政策性基金,突出財政資金支出的精準度和有效性,努力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將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
羊城晚報:廣東財政如何落實支持政策,全力推動碳達峰碳中和?
戴運龍:廣東省財政廳緊緊圍繞推動碳達峰、實現碳中和的關鍵路徑部署工作,保障完成碳達峰、碳中和階段性任務目標。
一是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笆濉逼陂g,廣東各級財政累計安排直接用于支持碳達峰、碳中和資金20億元。
二是推動碳排放權有償使用市場建設。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推動形成“遠期交易+配額交易+托管回購+抵押融資”四位一體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
三是支持森林碳匯發展。推行“先造后補”造林保障模式,將財政資金直接掛鉤年度造林和撫育情況,精準引導推動市縣提高造林成功率,鞏固提升減碳降碳成效。
四是保障碳產品創新。2019-2021年,在林業碳匯的“綠碳”基礎上,累計投入超過20億元推進海洋生態修復五大工程,有效增強紅樹林、鹽沼濕地、海草床等高等植物生境碳匯功能,不斷拓寬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
2022年,廣東將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加大對北部生態發展區縱向生態補償力度,完善拓展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支持生態地區在高標準保護中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
今年將加大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
羊城晚報:在區域發展方面,廣東將如何通過財政手段,增強省內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和協調性?
戴運龍:2021年,省財政廳積極完善與區域發展定位相適應的省以下財政體制,多渠道籌集資金持續加大財力下沉力度,推動區域均衡協調發展。
一是突出兜底線,加大財力下沉兜穩兜牢市縣“三?!?。加大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安排均衡性轉移支付541億元,增長7%,確保所有市縣獲得財力補助只增不減;實施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在中央直達資金664.5億元基礎上,主動將33項省級對應安排資金近600億元納入直達機制管理;完善財力困難補助和救助保障機制,安排臨時救助財力性補助資金180億元,有效緩解困難地區收支矛盾突出的壓力和剛性支出需求。
二是突出促發展,以差異化財政政策支持協同發展。5年再新增210億元支持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同時研究新一輪支持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和促進省際交界地區發展的財政政策;支持北部生態發展區加快綠色發展,安排生態保護區財政補償轉移支付80億元;提升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發展能級,支持汕頭、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支持提升珠三角核心區重點平臺主動力源功能,省級將累計投入98億元支持核心軟件攻關工程和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等。
三是突出強統籌,增強欠發達地區謀大事干大事能力。適度強化省級支出責任,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實行統一分類分檔,省級對重點老區蘇區和民族地區、北部生態發展區和東西兩翼沿海經濟帶分別按100%、85%承擔支出責任;將5所省市共建高校、粵東西北地區16所市屬本科、高職院校辦學體制調整為省級保障;減免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重大項目出資責任,對國家和省統一部署的鐵路、機場、生態環境保護等重大項目資本金,免除重點老區蘇區民族地區出資責任;省級對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符合條件的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按1:1配套支持,幫助項目有效落地實施。
2022年,廣東省將加大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并向財力薄弱地區傾斜支持,將常住人口人均支出差距控制在合理區間。貫徹落實好支持老區蘇區、民族地區、北部生態發展區、省際交界地區發展的財政政策,推動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民生問題和影響區域發展全局的關鍵問題,確保一個都不掉隊;將全面落實基本公共服務、醫療衛生、科技等領域改革,開展教育、交通運輸等領域改革,適當提高省級支出責任,進一步減輕欠發達地區市縣負擔,加快形成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格局。探索通過“數字財政”加強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管理規范,有效防范化解市縣財政運行中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