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月14日電 (記者 龐無忌)世界經濟論壇與普華永道中國14日合作發布的一份洞察報告認為,未來,“一帶一路”倡議有望為沿線國家提供更多低碳基礎設施和技術,助推發展中國家低碳轉型。
普華永道亞太及中國主席趙柏基表示,到2030年之前,國際社會需要向新興經濟體投入66萬億美元全球基礎設施投資。在此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模式,通過加快低碳型基礎設施建設,“一帶一路”倡議可以在新興及發展中經濟體實現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脫鉤方面發揮引領作用。
這份名為《促進“一帶一路”倡議綠色發展:發揮金融和技術的作用,推動低碳基礎設施建設》的報告指出,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新興及發展中經濟體對能源和交通的需求正在持續上升。今天的基礎設施投資決策將決定未來數十年的排放路徑。
報告強調,包括太陽能和風力發電、電池儲能和電動車等在內的許多低碳技術均兼具技術和商業可行性。增加部署這類低碳“一帶一路”項目,將符合中國在2021年9月作出的承諾,即:“中國將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而且,作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風力發電機、電池和電動汽車生產國,中國可以在實施“一帶一路”的倡議中,向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提供低碳技術。
世界經濟論壇全球氣候負責任人Antonia Gawel表示,世界經濟論壇參與發起了“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并在踐行原則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簽署原則的各成員需制定綠色投資遠景目標,并持續增加對“一帶一路”綠色項目的投資。截至目前,成員范圍已達41家簽署機構和12家支持機構,來自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半數已經制定或正在制定逐步淘汰煤炭能源的政策。
世界經濟論壇大中華區首席代表Rebecca Ivey表示,目前金融機構與企業現正在采取行動,將環境及氣候風險納入其投資組合,以避免轉型風險并促進可持續經濟與社會發展。這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低碳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不過,報告指出,綠色融資機制雖發展迅速,但仍處于初級階段。為了將可持續基礎設施打造為主流資產類別,重大創新仍然必不可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