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試點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
前不久,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關于同意深圳市開展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試點的復函,引發關注。什么是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為何深圳成試點?有什么意義?
高質量如何體現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提出,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為導向,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什么是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郭子平介紹,與傳統基礎設施相比,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有幾個變化。
從條塊到系統。目前,交通、生態、能源、市政等基礎設施各自為政,缺乏“整體基建投資”的概念,難以形成網絡規模效應,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就是以系統樞紐工程為抓手,通過“規劃一張藍圖、建設一個主體、運營一個中心、開發一個平臺”,有效解決工程間“統得無力、分得無序”等問題,最大程度釋放基礎設施規模經濟紅利。
從政府到市場。以往基礎設施投資以政府財政投資為主,形成一定的財政壓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就是以市場化改革為導向,加快推動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各類市場主體公平開放,通過金融工具吸引市場長期資金、保險資金投資基礎設施建設。
從傳統到新型。長期以來基礎設施建設習慣于“做加法”、做增量,不適應“做減法”、優存量?;A設施高質量發展就是以傳統基礎設施與新型基礎設施融合發展為主要手段,推動過去單純強調規模擴張的粗放式發展向精耕細作、精益求精的內涵式發展轉變,充分發揮深圳高新技術產業云集、創新能力強的優勢,廣泛實現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在基礎設施領域率先應用。
從環節到全生命周期。協調解決以往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以提升全生命周期質量水平為發力點,統籌規劃設計、施工建設、運營維護等各環節,加強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基礎設施可持續發展能力。
從城市到灣區?;A設施高質量發展不再是各地政府“自掃門前雪”,而是以打破行政邊界為特點,通過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與高質量服務,進一步強化基礎設施網絡的輻射帶動作用和溢出效應,從而推動實現粵港澳大灣區、深圳都市圈、深港合作的高質量發展,提升深圳核心引擎功能。
為何選擇深圳
開展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試點為何選擇深圳?相關負責人介紹,主要有五個方面考慮。
一是推進大灣區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試點重在發揮深圳毗鄰香港優勢,推動“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促進大灣區內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和有效配置;夯實深圳交通、能源、水利、物流、市政、信息技術等基礎,增強長遠發展后勁;發揮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功能,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提升深圳都市圈發展質量。
二是拓展先行示范區發展空間的重要支撐。深圳面臨土地空間、人口、資源、環境承載力等“四個難以為繼”問題,亟需通過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試點,推動水、電、油、氣、運等傳統基礎設施和5G基站等新基建加快建設,提高城市發展質量和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三是深度應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的關鍵路徑。一方面為新基建發展提供必要的外部條件,同時新基建發展可以為傳統基建拓展更大的空間,帶動傳統基建深度應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改造升級,增強傳統基建的新動能和新前景,提升傳統基建供給效率和服務質量。
四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有力保障,助推深圳攻克產業鏈、供應鏈等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提高基礎設施對國內大循環的支撐能力。深圳作為“一帶一路”重要支點城市,通過“海、陸、空、網”高質量發展,全方位加強與全球科技創新城市、新興市場城市的國際交流和經貿合作,推動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五是發揮綜合改革試點優勢快速形成新時期可復制、可推廣經驗的責任擔當。契合國家所需、灣區所向、深圳所能,發揮深圳“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和市場主體活躍的特性,借力綜合改革試點,推動基礎設施領域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高質量發展成果,為全國基礎設施建設作出先行示范。
到底怎么試
試點怎么試?據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鄭鐵軍介紹,深圳將以試點為抓手,發揮基礎設施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和“先行官”作用,圍繞四“跨”,推進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物流、市政、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的重大項目、重點平臺建設。
在跨界引領發展方面,聚焦樞紐經濟發展的優勢特點、現有基礎、薄弱環節和細微之處,加快建設聯通全球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打破樞紐發展體制機制障礙,建立權責明晰、均衡協同、運行高效的樞紐發展體制機制。推動樞紐偏好型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向平臺化、網絡化轉型,構筑區域新興增長極。
在跨區域協同發展方面,以逐步實現跨區域規劃共繪、設施共建、服務共享、運營共管為導向,探索國家省市聯動、市級協同,形成深圳都市圈規劃編制合力。增強跨區域基礎設施連接性、貫通性,積極構建外暢內聯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建立健全深圳都市圈內基礎設施一體化運維管理機制。
在跨領域協調發展方面,理順各類傳統基礎設施之間替代、制約、互補關系,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協同發展水平。統籌交通、能源、水務、城市安全等傳統基礎設施空間布局,推進基礎設施資源共享、設施共建、空間共用。
在跨前沿技術融合發展方面,推動新基建賦能傳統基礎設施,提高基礎設施網絡的輻射帶動作用和溢出效應。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智慧化升級,形成集約高效、經濟適用、綠色智能、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黨委書記、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吳德林表示,深圳成為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試點,體現了國家對深圳基礎設施建設的高度重視、對深圳基礎設施建設成就的充分肯定,這有利于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的要求,有利于率先探索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實施路徑,為推動全國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和有效示范。(經濟日報記者 楊陽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