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2月8日電(羅永皓)重慶璧山,向東緊緊“粘附”重慶中心城區,向西廣泛輻射成渝軸線城市,地理位置優勢顯著。近年來,該區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轉型,成功實現由“西部鞋都”到“創新之城”的逆襲,成為成渝相向發展進程中的一支生力軍。
1440家科技型企業、300家高新技術企業扎推聚集,12個孵化載體共同發力孵化科創團隊400余個,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013件……新年伊始,該區曬出科創“成績單”,一組組數據再度創下新高。同時,記者從重慶市璧山區科學技術局獲悉,該區將“打造科技創新新高地”確定為未來“五新四城”發展藍圖的首要目標,吹響了沖刺千億級經濟大區的戰斗號角。
圖為璧山某企業技術人員在研發中心忙碌?!≡妪?攝創新“研究院經濟” 助力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
“科技創新作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第一驅動力’,是現如今璧山全區上下的共識?!敝貞c市璧山區科學技術局副局長陳志強介紹,近年來,該區堅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并重,構建起“1+3+N”科技創新體系(即構建“打造大學城創新生態區+3類科技創新平臺+若干企業自主創新”),一改十余年前以作坊式制鞋業為主的落后產能狀況。
如今,科創已然成為璧山實現產業轉型、提升綜合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源動力”。在此基礎上,璧山區打造多個科技創新母體,形成獨具特色的“研究院經濟”,成為助力璧山向科創轉型的重要載體。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便是其中之一。
在重慶市璧山區東林大道上,三幢大樓靜靜地矗立在馬路邊,沒有顯眼的標志,卻吸引著不少科研學者的目光。
圖為璧山國家高新區?!≡妪?攝“實驗室成果要‘走出來’實現產業化,最直接的問題是高校教授懂科研,卻不一定懂運營?!敝貞c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規劃發展部部長林培思一語道破“研究院經濟”模式的關鍵。林培思介紹,該研究院每年定期定點到高校、院所、企業等搜羅和篩選適合璧山產業發展的科研項目并與其合作,提供資金、設備、團隊甚至是市場,幫助科研成果走向市場化。
目前,該研究院已與全國20多所高校、30多個實驗室、50多家單位組織達成合作關系。建立涵蓋智能制造、電子信息等領域的成果資源庫,累計孵化落地高科技企業21家,成功推動多個科技成果產業化。
除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外,璧山還依托兩大龍頭企業形成“研究院+產業園+基金”的康佳模式和“總部基地+研究院+產業集群”的比亞迪模式,均成長為璧山科技成果轉化的“搖籃”。隨著“Micro LED”、刀片電池、云巴等全球領先科技創新成果相繼誕生,璧山以創新為引領的產業體系和發展格局已初步成型。
筑巢引鳳 以科技創新催動千億產業藍圖
“西部鞋都”變身“創新之城”,璧山成功納入了西部(重慶)科學城范圍。
作為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戰略舉措,西部(重慶)科學城以“科學之城、創新高地”為總體定位,以“一城多園”模式推動成渝地區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形成平臺共建、資源共享、項目共促、政策互通、成果共享的區域協同創新體系。
如今,大量國家級創新資源要素向璧山聚攏,一系列創新載體也陸續“上馬”。
30萬平方米的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創新生態社區是璧山打造創新資源的理想棲息地之一。目前,該創新生態社區一期13萬方投用,已入駐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等單位50家。此外,璧山還傾力規劃建設30平方公里中新(重慶)科技城,布局科技創新、產教融合、數字經濟、生命健康、重慶東盟合作中心五大產業組團,打造中新(重慶)互聯互通示范項目新標桿。
“搭建創新載體的根本目的是‘筑巢引鳳’,在物理空間上為科創企業、科研人員等創新主體營造舒心、愉悅的科研工作的一個場景?!标愔緩娊榻B,除了物理空間的營造,當地政府也在政策上不斷創新、加碼,用“真金白銀”激發創新主體活力。
據重慶市璧山區科學技術局提供的資料顯示,近年來璧山累計發放貸款919筆48.8億元(人民幣,下同),協助255家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額9.84億元;助力92家企業在2021年獲得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貸款2.1億元,同比增長40.93%……
值得一提的是,璧山還將在今年試點“揭榜掛帥”科研項目,探索實施以“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為原則的新型科研攻關機制以及項目經費“包干”制、項目分配“賽馬”制,圍繞區域重點產業集群和產業鏈,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攻關?!芭c傳統‘自上而下’的科研方式不同,璧山正在以實際舉措激發創新主體的積極性,構筑起‘自下而上’的科創氛圍,”陳志強說。
據了解,未來5年,璧山將全面推動創新發展,打造科技創新新高地。并推動轉型升級,打造制造業發展新引擎,推廣“總部基地+研究院+產業園”“研究院+產業園+基金”等產業創新模式,規劃建設新能源裝備產業園、半導體產業園、“專精特新”產業園、中小企業家園等特色產業園,力爭形成2個千億級、2個五百億級產業集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