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許盈
2月14日,券商板塊集體殺跌,成為全市場的焦點。截至收盤,證券指數跌逾4%,東方財富跌逾13%,廣發證券跌逾9%,長城證券、華泰證券、湘財證券跌幅居前。
事后來看,多方面的因素都能夠解釋這一日的大跌。一是券商板塊整體波動;二是年初至今新發基金遇冷,引發市場對于券商財富管理長期增長空間的擔憂。此外,東方財富上周五晚發布可轉債最后一次贖回提示性公告,可能面臨轉債拋壓,短期存在籌碼博弈。
最受關注的因素無疑是基金發行遇冷。數據顯示,截至2月13日,今年以來新發基金的數量為165只,發行規模為1298.07億元,均比去年同期有所下滑。
可以看到,此次跌得較重的東方財富、廣發證券都是財富管理行業的“優等生”。東方財富是基金銷售端成長性最好的券商之一,廣發證券參股易方達基金、控股廣發基金,大財富業務優勢突出。
由于券商板塊的走勢往往與大盤相關,A股流動性、成交活躍度、市場情緒都會在板塊行情上放大呈現。近日市場的持續調整,也加劇了市場的擔憂情緒,但恰恰是這種情緒有可能會導致投資誤判。
以東方財富為例,有非銀分析師指出,該公司代銷分傭依靠存量規模,依然存在明顯同比效應,去年四季度公司主動產品代銷規模達5371億元,環比增長10.95%。另有機構指出,轉債轉股對正股僅構成短期流動性沖擊,不改長期向好趨勢。拉長時間看,東方財富為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即便今年遭遇調整,其自2019年以來的漲幅仍近300%。
此外,從基本面看,券商板塊仍有著亮眼的業績支撐。目前已有30余家券商披露2021年業績預告,超八成預增,半數券商凈利增速在30%以上。長期看,“房住不炒”、資管新規等多重因素驅動居民財富向權益類資產轉移,券商財富管理業務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和成長性。
借鑒海外發展經驗,財富管理大時代乃大勢所趨。根據東吳證券研報,海外發達國家資產配置更加重視金融資產,權益、債券、保險與養老金等金融資產占據主要地位,2019年美國居民總資產中權益類資產占比為33.9%。
相比之下,中國金融資產的整體配置比例僅為20.4%,金融資產中又以存款及銀行理財為主,股票與基金等金融資產的占比不足10%。
在周一大跌后,仍有不少機構看好券商板塊。甚至有賣方在盤后點評稱,部分優質券商股已跌出高性價比。無論如何,對于投資者來說,研究基本面,仍是必要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