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2月17日電(李姝徵 謝夢圓)以法治保障企業“全生命周期”,破局企業“僵而不死”。17日,上海浦東新區官方披露《上海市浦東新區市場主體退出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施行3個月的成效。
在當日舉行的“強制除名生效啟動暨承諾制注銷頒證儀式”上,上海市浦東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方面表示,目前,已有2戶“承諾制注銷”企業公告期滿已準予注銷。
與此同時,截至2月15日,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已完成首批對從事貿易、化工等領域的100戶吊銷營業執照企業和35戶撤銷登記企業的強制除名程序;第二輪對從事食品經營、咨詢等領域300戶吊銷營業執照企業的強制除名程序也已啟動。
作為首批浦東新區法規,2021年11月1日,《若干規定》正式施行,這部著力解決企業“退出難”的浦東新區法規一經發布,就倍受社會關注。據浦東新區官方表示,法規施行以來,市場主體出清的質量和效率均大幅提升。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企業需先行完成清算才可注銷。但據此間官方表示,部分非公司企業法人,包括成立較早的全民所有制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以及合伙企業等,往往因人員流動、賬冊遺失、名下資產或債權債務無法厘清等原因,無法先行清算,使企業注銷陷入僵局。
承諾制注銷在不免除企業清算義務的前提下,提供了新的法定注銷方式:相關責任主體作出承諾,向社會公示滿45日,沒有利害關系人及相關政府部門提出異議的,即可向登記機關提出注銷登記申請,材料齊全的當場核準,1個工作日內即可辦結。
此舉為解散后因客觀原因短期內無法完成清算的企業打通了注銷渠道,也保障了債權人等相關利益主體的合法權益。
2016年以來,為深化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浦東新區對長期停業未經營的市場主體予以吊銷營業執照;對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取得公司登記的市場主體予以撤銷登記。按照法律規定,這些企業應啟動清算程序,注銷登記后徹底退出市場。
但在實踐中,由于企業解散時管理混亂、缺乏辦理注銷登記的主觀能動性,加之退出程序繁瑣、時間較長,且還有一定成本,企業“僵而不死”成難局。
而《若干規定》的出臺,則提出了“破局之法”。依據《若干規定》,對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或者撤銷的市場主體,登記機關可以作出強制除名決定,公告期60日。強制除名決定生效屆滿6個月,市場主體仍未辦理清算組公告或者申請注銷登記的,通過公示系統或者政府網站催告,同步啟動強制注銷程序。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博導楊忠孝表示,強制除名措施的出臺,一方面能引導市場主體依法有序退出,避免因未及時退出,繼續耗費監管制度成本和耗損市場資源;另一方面通過適度強制市場主體履行法定義務,規范處理清算事務,有利于盤活重組市場資源,持續激發市場活力。
而《若干規定》中的簡易注銷制度,從優化注銷流程方面著手,通過與多部門更深層次的配合協同,為企業開辟注銷“綠色通道”。據官方統計,截至2月14日,已有740戶企業通過簡易注銷快速退出市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