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武漢2月17日電 (向昌文 張磊 張延涵 )此間中交二航局17日發布消息稱,該局承建湖北省襄陽市東西軸線(襄江大道)魚梁洲過漢江隧道,當天完成了最后一節沉管安裝,至此該項目10節沉管全部安裝到位。該隧道既是漢江流域首條過江隧道,也是中國整體規模最大內河沉管隧道。
沉管隧道是將一節節預制箱狀混凝土管節沉放到水底拼接成的通道,該工法綜合了近海工程、水工工程、地下工程、隧道工程的復合性技術,實施難度較大。中國沉管隧道施工技術起步較晚,隨著港珠澳大橋于2009年底動工建設,進而吹響了向世界沉管隧道技術巔峰沖刺的號角。湖北襄陽魚梁洲過江隧道由中交二航局承建,該局此前曾參與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施工。
圖為襄陽市東西軸線魚梁洲過江隧道沉管施工現場 許豹 攝據中交二航局襄陽東西軸線項目經理孫曉偉介紹,項目線路經過的魚梁洲附近屬于國家一級水源地保護區和省級濕地公園,這里魚鳥成群、草木蔥郁,是湖北襄陽的一塊天然“綠肺”。如果采用橋梁過江方式,會破壞當地生態系統,經多方考量和論證,最終確定采用隧道過江設計方案。
襄陽東西軸線魚梁洲過江隧道全長5.4公里,其中兩次下穿漢江的沉管隧道長1011米,由東汊660米6節沉管和西汊351米4節沉管組成。該隧道既是漢江流域首條過江隧道,也是華中地區首條內河沉管隧道,還是中國整體規模最大內河沉管隧道。
當天成功安裝的第10節沉管全長91.5米,重約2.4萬噸,相當于約1.8萬輛小汽車的重量,是西汊水域體型最大的一節。鑒于漢江水文條件復雜,水下能見度不超過30厘米,加之沉管體型龐大,項目部通過自主研發的沉管施工全過程信息監控系統監測調控,實時掌握沉管下沉過程中的姿態,確保了對接全過程的安全和精度,并將沉管成功下沉至漢江水下23米處,完美實現了沉管管節對接接頭偏移不超過20毫米、軸線偏差不超過50毫米的目標。
“在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經驗總結的基礎上,襄陽東西軸線沉管隧道更加注重技術上的創新和智慧基因的引入?!敝薪欢骄旨夹g中心副總經理馮先導表示,該局以技術創新為先導,從關鍵技術、核心裝備、特殊材料、智能建造等多個領域入手,打破國際壟斷,為項目建設注入“智慧”基因,達成了“三個最大”和“七個首創”,進而實現了國內首條沉管隧道建設全產業鏈國產化。
圖為襄陽市東西軸線魚梁洲過江隧道沉管施工現場 許豹 攝其中,“三個最大”包括世界最大規模千米雙軸線沉管預制干塢,國內最大規模臨江超厚砂卵石強透水地層超深超大基坑,國內最大規模超深格型地連墻岸堤防護結構;“七個首創”則為自主研發建造全斷面無拉桿液壓臺車模板系統,實現沉管隧道全斷面整體式順序預制;自主研發三向可調臺車,助力裝配式端封門成功應用;自主研發建造高精度浮式整平船,進行水下基床鋪設;首次采用先鋪卵石基礎法;采用不設立止推構造陸域最終接頭;首創柔性水袋壓載水系統,進行管節壓載;打破國際壟斷,實現GINA止水帶國產化。
此外,在沉管浮運安裝階段,一套由二航局自主研發的沉管施工全過程監控系統更是大顯身手。它將環境條件監測、纜力監測、端封門應力應變監測、多波束測深系統、北斗定位系統、水下攝像系統、壓載水控制系統等眾多高科技集成于一身,經過自動采集施工監控數據,并由云端服務器進行數據分析處理,最終以交互式三維立體模型的方式,將沉管管節實時狀態直觀呈現給現場人員,通過發送預警信息和控制指令,為沉管裝上“神經元”和“千里眼”,實現了沉管浮運、定位、沉放全過程可測、可視、可控。
據悉,襄陽東西軸線(襄江大道)魚梁洲過江隧道通車后,將為該市打造“一心四城”空間布局結構提供“加速度”,成為引導城市向東拓展、帶動人口聚集和功能轉移的重要交通軸、發展軸和景觀軸,助力襄陽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