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上能工巧匠
本報記者 吳 浩
“第一次在家門口舉辦冬奧會,能夠參與賽場制冰,隊員們甭提多高興了?!眮碜院邶埥↓R齊哈爾市體育局制冰團隊的領隊崔云凱難掩激動的心情。
這支由14人組成的制冰團隊,負責國家體育館冬奧會男子冰球比賽場地的制冰工作。他們都擁有豐富的制冰經驗,從事澆冰、制冰工作時間最長的達到40多年,最短的也有近10年。他們精益求精,要為冬奧會的冰球賽場澆好每一塊冰。
人才齊聚為制冰
齊齊哈爾距離北京1000公里開外,崔云凱和他的制冰團隊為什么會被選中來為冬奧會冰球比賽場地制冰呢?
原來,齊齊哈爾被譽為“中國冰球之城”,擁有68年冰球發展史。一年當中,在齊齊哈爾舉辦的各類冰球比賽有數百場。冰球運動早已走入齊齊哈爾的中小學,更是老百姓最喜愛的冰上運動項目之一。對于從小就會在冰上玩耍的東北人而言,冰球運動也承載了他們兒時的記憶。
冰球運動的蓬勃發展,造就了齊齊哈爾的一批批制冰人才隊伍。63歲的崔云凱回憶說,早在1979年,齊齊哈爾就在國內率先使用了人工制冷冰場。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齊齊哈爾在制冰領域擁有了較多的人才儲備和豐富的制冰經驗。
崔云凱所在的制冰團隊涵蓋了老中青三代人,年齡最大的制冰師65歲,最小的30歲。當接到擔任制冰團隊領隊的任務時,退休3年的崔云凱欣然答應了?!皼]想到退休以后還能為北京冬奧會賽場制冰,我感到十分榮幸?!贝拊苿P告訴記者,他從事制冰工作長達40多年,能為北京冬奧會賽場制冰,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
“大伙以前都在齊齊哈爾干制冰工作,誰也沒想到會到北京冬奧會賽場來制冰,家里人都為我們感到高興?!?5歲的袁凱杰是一名資深的制冰師,也是制冰團隊中年齡最大的隊員。他告訴記者,能為冬奧會服務,感覺渾身上下都充滿了力量。
40歲的李巖是一名澆冰車司機,他激動地說:“這次能與國際制冰師交流合作,接觸使用國際先進的新型制冰設備,學習不少先進的制冰理念。這為我以后從事制冰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p>
制冰團隊中年齡最小的呂超,從事制冰工作近10年。他主要承擔冰面維護和相關輔助工作,他告訴記者:“制冰工作講究團隊合作,一個也不能少。我會努力把本職工作做好,為比賽的順利進行貢獻力量?!?/p>
慢工才能出細活
制冰是一門細致活。刨冰、洗冰、澆冰是維護冰場的三部曲,也是制冰的主要步驟。袁凱杰告訴記者,30年前,這些都需要人工操作,既耗時又耗力。如今這些工序只需要操作澆冰車就能直接完成,但同樣需要慢工出細活。
“制冰對水溫、潔凈度、PH值等指標都有嚴格的要求,不同比賽項目對冰的軟硬、厚薄和溫度要求也不盡相同。如何控制好這些,就需要制冰師自己判斷。想要制冰制得好,每一位制冰師都得下一番功夫?!痹瑒P杰說。
為了能更好地完成制冰任務,制冰師們不斷學習使用新型的制冰設備。不能用設備完成的部分,他們就用手和小工具一點一點精雕細琢。
“兩塊場地,3600平方米的冰面,鋪冰底、噴大白、畫線,所有環節都容不得一絲馬虎?!贝拊苿P說,冰球比賽對冰場的要求很高,冰層厚度大約有4厘米左右,球場標識線的寬度也要精確到毫米。
“我們將平整度誤差控制在0.1毫米或0.2毫米。要把最精湛的制冰技藝用在北京冬奧會的賽場上,制出高標準冰面,讓運動員發揮出最好水平?!贝拊苿P告訴記者。
傳承好奧運精神
“一起向未來”是北京冬奧會的口號。對于制冰團隊而言,他們老中青三代的搭配,也是為了更好地“傳幫帶”,一起向未來。
在國際制冰師的指導下,崔云凱帶領制冰團隊不斷磨合成長,吸收著國際先進制冰理念?!耙酝覀冎票非笏俣?,每次澆冰的水量比較多。而這次我們被要求減少每次澆冰的用水量,一層一層薄薄地澆。這樣制出來的冰更加緊實。冰刀劃過后,不會出現大塊冰碴,只會出現像綿白糖一樣的冰沫子?!痹瑒P杰說。
崔云凱說,在制冰過程中除了按要求操作外,還有很多“技術活”。比如,雖然先進的制冰車可以用電腦控制出水量,但到了轉彎處車速減慢,還是需要手動控制,否則冰容易局部過厚,這就考驗制冰師的經驗和手感了。
制冰團隊大概用了12天左右的時間完成了國家體育館兩塊場地的制冰工作。但對于他們而言,更緊張忙碌的工作還是在比賽過程中。每場冰球比賽分三局進行,每局的間歇時間都是制冰團隊最忙碌的時刻?!懊烤直荣惤Y束時都要立刻進行冰面維護,再澆一次冰?!贝拊苿P坦言,他們不敢掉以輕心,要保證冬奧會冰球比賽的順利進行,就要時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制冰工作中。
“通過參與這次冬奧會的工作,我們團隊更加深刻理解了奧運精神,也會把奧運精神傳遞下去,一起向未來?!贝拊苿P說。
制冰團隊將不斷提升制冰技藝水平,不斷向國際制冰師學習先進制冰理念,加強團隊協作、發揚團隊精神,幫助年輕人早日成長為優秀制冰師,把制冰技藝代代傳承下去。
關鍵詞: 冰球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