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財經3月3日電 (任靖)2022年是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全面鋪開的第2年。此前,我國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面對“雙碳”艱巨任務,全國政協委員宋青建議推進數智控碳,鼓勵有條件地區設立“碳匯銀行”。
第一,通過智慧化管理,在碳中和進程中做加法。第二,通過數字化轉型,在碳達峰時間上做減法。第三,通過 “數智”控碳體系建設,在經濟發展與治理效能上做乘法。第四,通過改革創新,在碳排放剛性需求上做“除法”。
宋青認為,要做好降碳控碳,不能簡單地壓減關停,而是要以數字化轉型的科技創新來解決靈活性改造、節能減排、提質增效等系統性問題,做實由“碳達峰”邁向“碳中和”的減法。
為解決生態產品“變現難”問題,宋青建議加大綠色金融支持力度,開展基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碳金融創新,鼓勵有條件地區設立“碳匯銀行”,通過資產證券化推進碳融資發展,打開碳資產質押融資、保值增值以及碳匯項目對接碳金融的發展空間,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堅強資金保障。
面對生態產品價值“度量難”的問題,宋青則建議將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納入政府考核。針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不同路徑,加大在建立核算體系、制定核算規范、推動核算結果應用等方面的探索創新;加快建立反映生態產品保護和開發成本的價值核算方法,探索建立體現市場供需關系的生態產品價格形成機制。
同時,鼓勵生態資源稟賦優越地區先行開展以生態產品實物量為重點的生態價值核算,通過市場交易、經濟補償等手段探索完善核算辦法,持續推進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標準化;將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納入政府決策和績效考核評價,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應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