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剛剛買的一款銀行理財產品,屬于較低風險的,竟然虧了?!比涨?,一位投資者者向記者吐槽道,即便知道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但當看到產品收益為負時,還是難以接受。
這并非理財市場的個例。過去一個月以來,隨著市場震蕩加劇,銀行理財收益波動也較為明顯。第一財經記者根據Wind統計,截至3月14日,全市場28807只理財產品中,破凈的達1833只,占比6.36%,較年初再度提高。
這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客戶投訴不斷增多。一位股份行理財經理對記者稱,“幾乎每天都會有客戶來問,有的會認為理財經理沒介紹到位,我們也在積極回應,跟客戶解釋市場情況?!?/p>
就收益波動原因來看,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主要是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方面,產品投資的資產價格出現波動,近期受國際環境影響,不論是股票市場,還是債券市場均出現明顯調整,使得理財收益率下跌;另一方面,資管新規實施之后,理財產品估值方法由原來的攤余成本法改為市值法,也使得波動更加明顯直觀。
事實上,在理財凈值化轉型中,產品凈值出現波動屬于正?,F象。對于投資者而言,在打破剛兌的背景下,需改變以往對銀行理財“保本、剛兌”的觀念,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的投資產品。并且,要注意的是,短期賬面的浮虧并不意味著產品最終會呈現負收益,投資者應理性看待產品的短期凈值波動。
股債雙殺引發收益波動
今年以來,受市場大幅震蕩影響,銀行理財產品也出現浮虧,尤其是近一個月,凈值型理財產品“破凈”現象不斷。
第一次財經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3月14日,剔除近6個月無凈值的產品后,理財市場存續產品28807只。其中,單位凈值低于1的達1833只,占比為6.36%,較此前進一步提高。涉及機構既包括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股分行理財子公司,也有城商行理財子公司、合資理財子公司等。
比如,工銀理財一款成立于2021年4月的PR3級產品單位凈值已跌至0.9340;興銀理財一款“興合匯景1號混合類凈值型”理財產品單位凈值也跌至0.9325,而在上期,其凈值還是0.9926;招銀理財一款“招智睿遠積極全球消費精選(一年持有)”單位凈值已跌至0.9237,今年以來,總回報為-7.36%。
“最近我們壓力挺大,主要是來咨詢理財凈值波動的比較多?!鄙鲜龉煞菪欣碡斀浝韺τ浾叻Q,客戶看到理財產品收益率出現負值后,就會沒有安全感,會疑惑為什么明明買的是低風險產品,還會出現虧損。對此,他們也在積極應對,及時與客戶溝通凈值波動的原因。
記者注意到,近期,包括招銀理財、工銀理財、交銀理財、中銀理財、中郵理財、建信理財在內的多家理財子公司均發布了關于理財產品凈值波動的相關文章,以安撫投資者的擔憂情緒。
綜合來看,近期理財產品收益主要與兩方面因素相關。一方面在于金融市場端,春節過后,債券市場經歷了一輪快速下跌,中長端利率出現明顯調整;股市方面,隨著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全球權益市場出現連續下跌,A股持續回調,大批權重股股價創出階段新低。這使得主要投向債券市場和權益市場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表現欠佳。
招商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表示,“過去一個多月來,不論是債券市場還是股票市場都有比較大的回調。最近債券市場相對好一些,但前一陣子跌幅比較明顯,導致整個固收理財收益較低?!?/p>
多家理財子公司相關文章中也提到了上述原因。比如,建信理財3月15日發布的文章稱,今年以來,黑天鵝頻出。國際金融市場波動明顯加大、對部分理財產品凈值帶來一定影響。市場調整的原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歐美央行鷹派信號不斷強化,美債收益率持續快速上行,全球股市迎來調整;二是俄烏沖突持續升級,部分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升,引發滯脹擔憂,避險情緒濃厚;三是新冠疫情再度擾動,市場對國內經濟的擔憂有所加大。
除了市場震蕩,影響收益波動另一方面的原因,則體現在“凈值”上,即理財產品收益率的估值方法。過去,銀行理財產品對于債券多數采用的是攤余成本法進行估值,而現在按照資管新規的要求,大部分產品須采用市值法來估值。按照前者計算,相當于將收益攤余到每一天,凈值波動??;而根據市值法計算,產品凈值表現與底層資產直接掛鉤,可直接反應市場的波動。
短期浮虧不代表最終結果
未來,在市場不確定性加大的背景下,理財產品收益波動將成常態。對于投資者而言,需改變以前的“保本”觀念,同時也要改變“低頭閉眼”買理財的方式,而是“抬頭睜眼”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辨析風險,選擇適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理財產品。
光大理財總經理潘東近日表示:“關于破凈,可能性是一定存在的,因為凈值化產品的波動是常態。是否破凈取決于機構的管理人、投資理念和風控策略。在今年市場低迷的情況下,投資其實比較難做,股市、債市都沒有展現出太多機會?!?/p>
“作為潔凈起步的凈值型理財產品,既然投資者在購買時就知道投資的是三星級產品或權益類產品,就應該有破凈的心理準備。在這種時期,一方面理財公司要提升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投資者也要準確認識自己的風險偏好,選擇合適自己的投資產品,不斷加強對‘凈值化’的認識和理解?!迸藮|稱。
江浙某城商行資管部相關人士也對記者稱,資管新規實施下,銀行理財產品的趨勢就是要轉成非保本的浮動收益型凈值型產品,真正體現投資收益的高低與風險大小掛鉤。這就使得投資者在購買前,無法預知實際收益率,需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審慎選擇。
比如,完全不能承擔風險,還要求較高的流動性,可以購買現金管理類產品;如果希望提高一些收益,并能承擔部分波動,可以購買純固收類產品;如果風險偏好更高,愿意再提高一點收益彈性,可以選擇固收+產品;如果風險承擔能力足夠,還可以選擇權益類產品。
與此同時,在收益波動的過程中,投資者還需意識到,短期凈值表現并不代表著最終的收益率,多家理財子公司在文章中也強調了這一觀點。比如,中銀理財稱,短期賬面的浮虧并非意味著產品最終會呈現負收益,應理性看待產品的短期凈值波動,聚焦長期視角;交銀理財也稱,如果投資者持有的是長期凈值型理財產品,可能短期回調會帶來一定的心里沖擊,但產品凈值是否為正收益只有在到期時才會真正顯現。
另外,部分理財子公司也提到對市場的一些積極看法。工銀理財表示,在市場經歷短期調整之后,從資產配置和股債性價比來看,A股的長期配置價值更加凸顯,固收資產依然能夠貢獻相對穩定的票息收益,市場波動幅度相對較小。作為理財產品投資者,堅持長期主義是應對不確定性的最好方法,短期浮虧不代表最終的投資結果,不必過于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