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15”國際消費者日來臨之際,丁香醫生微博視頻號以“如何破解宮頸糜爛騙局”為焦點,探討過度醫療話題,引發大量網友跟帖熱議。有網友留言稱,“宮頸糜爛是病,不及時治療會發展為宮頸癌”這一說法,是多年來困擾女性的魔咒。也有網友列出其他容易出現過度醫療的疾病和檢查項目,對過度醫療催生的問題感到擔心。
醫療的合適程度,可分為過度、適中、不足三種。目前大城市中醫療不足比較少見,過度醫療則普遍存在,成為“看病難”和“看病貴”的重要原因。因此只要治理好了過度醫療,醫療行為就會變得適中,這是一種理想狀態。但導致過度醫療的原因很多,假如不進行分類施策,就可能因“藥不對癥”而影響效果。
最常見的原因,是借過度醫療逐利。把“宮頸糜爛”這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用聳人聽聞的口氣描繪成難治的、可癌變的疾病,這是利用患者的知識盲點和恐癌心理牟利。術中加項加價,則是乘人之危,賺取黑心錢。將適用于癌癥確診患者明確是否存在轉移病灶的PET-CT檢查,當作“查癌神器”納入正常人體檢項目,則是企圖通過技術濫用獲利。開大處方、做大檢查、超量使用昂貴耗材等,均屬利益驅使之下的過度醫療。
有些過度診療,則是醫生經驗不足和缺乏擔當所致。比如漏診誤治容易導致醫療糾紛,一旦如此,患方提出“當初為何不做某項檢查”“這種治療為何沒有進行”等質疑,或將置醫生于有口難辯的境地。有些醫生出于自保,或因沒有太大把握實施精準醫療,就會使用“拉網式”檢查規避風險,在選擇治療方案時也會貪大求全,寧可過度,也不愿遺漏。
管理手段欠妥,也可導致過度醫療。比如“藥占比”高了,既可通過減少用藥來降低,又能通過多做檢查來平衡。檢查陽性率低是過度檢查的體現,卻可通過多做事先明知陽性的檢查,使指標變得好看,防范過度檢查的手段,又導致了過度檢查。醫?;饘嵭心甓认揞~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減少浪費,但通過做自費檢查、開自費藥品來應對,患者個人負擔反而加重。
治理過度醫療,需要分類施策。加大打擊力度、疏通患者投訴渠道等,是治理逐利型過度診療的有效手段。但對因缺乏擔當所致的推責型過度診療,反而會讓醫生更加不敢作為。對于推責型過度診療,可通過明確診療路徑、推動醫患共同決策、推出更多醫療責任險等措施應對。
治理過度醫療,還要有超前意識。使用標準術語和統一名稱,是病歷共享與結果互認得以順利實施的前提,術語和名稱統一,則可將“宮頸糜爛”等非規范用語排除在外,讓借用這類駭人用語誆騙患者的做法難以為繼。以按病種為主的醫保多種付費模式,是治理過度醫療的好手段,這項改革也應加速推進。醫?;鹬悄鼙O管技術進一步成熟之后,不僅可發現明顯騙保行為,還可對診療思路實施智能審核,識別不合邏輯或超出常規的診療,讓隱性過度醫療也浮出水面。
推進醫改、完善管理、優化技術等不同舉措,雖然具有不同目的,但往往有一個共同點,即讓醫療變得更適中。由此看來,治理過度醫療并非單純為了扭轉一種亂象,而是促進醫療事業發展的一系列綜合舉措,并且也可不斷向患者釋放治理紅利,讓費用負擔持續減輕、醫療越來越貼近病情所需。
羅志華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