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向杲
3月23日,《證券日報》記者從銀保監會獲悉,2021年重疾險保費收入4574.6億元,占健康險保費收入的52%,同比下滑6.7%,這是2016年以來重疾險保費首次出現同比負增長。
一直以來,重疾險保費增速對壽險業的發展具有“風向標”意義。在壽險公司銷售的主流長期保險產品(重疾險、年金險、萬能壽險和增額終身壽險)中,重疾險的新業務價值率和剩余邊際率均最高,重疾險也是壽險公司最大承保利潤來源。
重疾險保費
增速“五連降”
據記者梳理,2016年至2021年,重疾險保費收入分別為1528億元、2245億元、3198億元、4107億元、4904億元、4574.6億元,同比增速依次為48.8%、46.9%、42.5%、28.4%、19.41%、-6.7%。整體來看,2017年至2021年,重疾險保費增速出現了“五連降”。
重疾險保費由新單保費和續期保費兩部分構成,其中新單保費是觀察行業變化的核心指標,不過,早在2019年重疾險新單保費就先于重疾險總保費出現了負增長。
重疾險保費為什么會持續下滑?對此,中再壽險產品精算部認為,重疾險增長的瓶頸源頭是保險公司近兩年遇到了渠道困境。2015年原保監會取消了代理人資格考核之后,代理人數量急劇增加。2015年至2018年,行業充分享受了代理人和客戶的人口紅利,保險業業態與互聯網渠道電商玩法并無本質差別,都是基于一個大流量客群進行快速變現。在這種情況下,渠道只需要保證有足夠的增員去接觸足夠的新客,但是當流量枯竭,行業就遇到瓶頸。
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保險營銷員數量為641.9萬人,較2019年高峰時期的973萬人銳降331.1萬人,降幅達34%。
除代理人的原因之外,中國平安聯席首席執行官兼首席財務官姚波近期表示,在疫情反復的影響下,經濟發展仍然面臨一定的不確定性,客戶對長期壽險保障性產品的消費需求也受到了短期抑制。
就重疾險保費增速放緩,中國精算師協會創始會員徐昱琛對記者表示,一是重疾險等健康險產品比較復雜,銷售注重線下渠道,疫情之后消費者和營銷員線下展業受阻;二是疫情影響了消費者收入預期,消費者購買保險更為謹慎;三是近年來各地推出的惠民保等短期醫療險對重疾險需求形成一定的替代效應。
除上述原因之外,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金融管理學院教授、保險系主任郭振華表示,收入約束會使大部分人無緣購買重疾險,此外,并不是所有具備財務實力的人都可以購買重疾險。因此,重疾險業務可能已經觸及天花板,很難持續支撐壽險業的發展。
重疾險進入
精耕細作增量開采階段
諸多因素共振下,重疾險出現增長頹勢。不過,作為壽險業支柱性險種,重疾險的衰落無疑會給行業造成巨大負面影響,如何推動重疾險重拾升勢,對壽險業發展至關重要。
對此,中再壽險產品精算部表示,如果保險公司還想在重疾險這個領域繼續耕耘,經營思路就要發生變革?,F在行業已經逐步意識到依靠渠道的老路失效,開始在渠道改革、高質量發展、提高單位產能上下功夫,但這不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全部?!扒栏母锖彤a品改革,應該互相配合、互相追趕”。
郭振華表示,未來重疾險的增長空間在于:一是擴大老客戶的保額;二是關注新出生人口;三是關注不斷出現的新中產人群。與過去相比,重疾險的未來增長空間將主要來自開拓增量,而非在廣闊的空地上“播種”。也就是說,重疾險市場已經走過了四處“播種”收獲的階段,進入精耕細作、增量開采階段。
實際上,近年來一些險企加強了渠道和產品的改革,并提出了“保險+醫療”“保險+養老”等解決方案,希望通過打通重疾險賠付與健康管理、養老、醫療支付的閉環,以降本增效。如某上市險企在2021年年報中提到,公司打造“保險+醫療健康服務”新模式,將醫療服務與保險有機結合,為個人及團體客戶提供高性價比、全生命周期的醫療健康服務,打通供給、需求與支付閉環。(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