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劉 成
近年來,全國很多地方斥資清淤泥、砌護坡、修堤防、置景觀,對河湖進行整治提升,許多過去雜草叢生、遍布垃圾、污染嚴重的“問題河”得到治理。但不少地方的河湖治理好后,時間不長又變得臟亂不堪。究其原因,是沒有建立長效機制。目前全國推行的河湖長制,或是解決這一“病灶”的解藥。
河湖長制是由各級黨政負責同志擔任河湖長,負責組織領導相應河湖治理和保護的一項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創新。建立河湖長制并不意味著一勞永逸,還需堅守長效這一核心。
河湖長制必須要建立一整套體系來保障,不同的河湖,污染源迥然不同,有的存在企業非法排污的風險;有的存在村莊生活污染的風險;有的存在旅游人群污染的風險,還有管道沒有雨污分流的問題;等等。因此,要做到長效防治污染,必須每條河有人巡、有人看、有人管。對于每條河道存在的問題,要編制問題清單、責任清單和工作清單,倒逼責任落實。這套體系,可謂是守住河湖長清的底線。
河湖長制還要營造不斷創新的文化。以青島即墨為例,當地結合“作風能力提升年”活動,讓河長湖長們紛紛走上“比武擂臺”,比比誰負責的河更暢、水更清、景更美。河湖長制的創新文化,就是要在河湖治理規范化、常態化基礎上,追求比底線更高的目標,通過更高水準的治理,讓所轄河湖,都能成為生態河湖、品牌河湖、文化河湖。
居民是檢驗河湖長制成效的試金石。河湖治理成效如何,河湖長制機制是否長效,有一個“軟指標”最為鮮明:其是否是當地居民休閑、運動、納涼、賞景的首選地。這是一個特別綜合的指標,河湖的水是清還是臭,岸道是舒適還是難行,景色是雅致還是粗俗,衛生是清潔還是骯臟……這其中考驗的是水體的保護、岸道的維護、景觀的設計、衛生的清理等各項工作。居民來得越多越密,甚至稍遠的居民也慕名而來,就證明這里河湖長制的長效機制是不錯的。
河湖長制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創新,是建設人水和諧共生美麗中國的基礎。因此,必須通過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制度,堅守長效這個核心,才能讓河湖長制為維護河湖健康生命、實現河湖功能永續利用提供保障。
關鍵詞: 防治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