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攤經濟”大熱,國內多個城市陸續提出放開“地攤經濟”和小店經濟,刺激地方消費復蘇。記者走訪發現,有市民練攤日入百元,甚至連電商巨頭也開始“進軍”這一市場,平臺上眾多賣家或將成為“地攤經濟”經營者的供貨商。多位專家呼吁,發展數字化經營的新“地攤經濟”,依賴數字金融精準及時輸血,同時還應借助消費券等數字工具提升經營業績,讓他們擁有真正的造血能力。
現場走訪:“練攤”平均日入百元
“地攤經濟”有多火?昨日下午,記者看到,在市二宮地鐵口聚集了四五個路邊攤。“最近‘龍舟水’,這些臨時防雨商品很好賣。” 攤主是一位20多歲的小伙子,他賣的是天堂傘、鞋套、防曬袖套,直到晚上10時半收攤回家。“今天是我擺攤的第六天了,我已經找到最受歡迎的款式,下回要多進點。”攤主高興地說,他一天最少可以賣掉一半的貨。
鮮花攤位的王女士在這里賣花有兩年時間了。她告訴記者,自己屬于兼職,白天還有別的工作,下午五六點才過來賣花,有時晚上11點多才收攤。“自己出來擺攤很辛苦的,有時一天只能賺一百多元。”王女士給記者展示自己的雙手,上面布滿了針眼似的傷口,“都是在整理玫瑰花的時候被刺到的。”王女士還總結了擺攤生意經:“擺地攤要跟隨潮流,不要只盯著一個地方賣,相同產品再競爭會‘兩敗俱傷’。”
小王是典型的兩棲青年:主業是廣州某私企的行政,同時在電商平臺開了家手工飾品小店。由于不能全力投入,網店的運營處于非常低效的狀態。“我打算下班后擺地攤試試,因為我的產品拿在手里比看照片更有吸引力。”小王說。
電商扶持:阿里京東美團紛紛入局
除了政策松綁,電商巨頭也在為“地攤經濟”復蘇加速。阿里1688正式發布“地攤經濟”幫扶計劃,將提供超過700億元的免息賒購。美團也宣布啟動“春風行動”百萬小店計劃,助力小店活下去并且活得更好。6月2日,京東發布“星星之火”“地攤經濟”扶持計劃,組織超過500億元的品質貨源,為每個小店提供最高10萬元無息賒購。對此,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對記者表示,隨著京東、蘇寧、阿里等電商平臺加入到扶持“地攤經濟”的行列中,平臺上眾多賣家或將成為“地攤經濟”經營者的供貨商,也將享受到此政策紅利。
與此同時,線下批發市場、商會也攜手發展“地攤經濟”。廣州市專業市場商會秘書長李英表示,專業批發市場的發展也經歷過從戶外經營到入室經營逐步升級的過程。“目前廣州有644家專業市場,作為貨源所在地,專業市場能夠發揮優勢,為‘地攤經濟’帶來優質、性價比高的貨源。”李英告訴記者,“地攤經濟”對專業市場來說是多了一個線下流量渠道,進一步幫助專業市場解決銷售問題,二者作用相輔相成。
專家支招1:接入直播進行線上線下融合
記者走訪發現,地攤以小吃、玩具、服裝居多,但不少是三無產品。廣州市民潘先生曾在路邊攤買臭豆腐吃,結果當晚急性腸炎發作,上吐下瀉,不得不去醫院看急診。還有市民擔心:“一窩蜂”擺攤會造成占道經營,影響城市面貌。
發展“地攤經濟”,不希望是商業倒退,充斥三無產品、假冒偽劣品,而是能夠通過組織更好的貨源、現代化的裝備、資金、場地等方面為“地攤經濟”賦能。廣東亞太電子商務研究院院長、暨南大學博士生導師陳海權認為,“地攤2.0”時代,首先要將地攤與企業發展的現代版“移動商店”這種新業態區分開。在科技賦能方面,可以考慮接入直播的方式進行線上線下融合的銷售;在貨源方面,可為有良知的企業搭建供應鏈平臺,整合那些性價比高的品牌貨源,做供應商,同時也能夠幫助很多品牌企業清理庫存。
“夜間經濟、‘地攤經濟’可以考慮、鼓勵,但是最關鍵的一點,是要遵循市場規律。人們要用正常思維理性看待‘地攤經濟’,政府也要做好規范,從交通、安全、衛生等多個角度科學引導行業發展。”陳海權表示。
廣州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近期“地攤經濟”的興起,許多商戶都表現出很高的興趣,也希望能外擺。“比如,有些商場希望在周邊紅線內做外擺、布置展臺;路邊一些餐館也希望外擺出一些半成品招徠客人,我們會根據其需求進行反映,協調好這方面工作。”該負責人表示。
專家支招2:依靠數字金融精準及時輸血
記者采訪還發現,攤主普遍面臨現金壓力大、資金缺口的問題,而與傳統印象中的“小攤小販”不同,兩棲青年們普遍更年輕,學歷更高,他們更習慣利用外部資源,來幫助自己更高效的工作,擺地攤同樣如此,比如利用數據分析人流量精準鎖定攤位地址、通過網絡社交找到更好的供貨渠道、合理利用金融杠桿等。小王此前就用過線上個人信用貸款產品,“如果地攤生意順利展開,我可能會需要更多資金購買制作手串的原材料。”
“‘地攤經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占道經營,應該發展數字化經營的新‘地攤經濟’,積極利用移動支付、數字金融、消費券等數字經營工具來降本提效。” 北大國發副院長、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表示。“個體經營戶是最脆弱的市場主體,儲蓄較少現金流壓力較大,在面臨突然的外生沖擊時,背后的整個家庭都會陷入困境。因此在減稅降費之外,應該依賴數字金融精準及時輸血,同時還應借助消費券等數字工具提升經營業績,讓他們擁有真正的造血能力。”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王靖一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