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的一聲,一臺液晶電視從二樓陽臺被扔了出來。
伴隨著歡呼,樓下的人一哄而上,“圍攻”這臺電視機。用棍子敲的,用腳跺的,現場充滿著快活的空氣。
6月18日,印度西部港市蘇拉特一處公寓的居民,將家中的中國產電視機丟下樓
這是近期印度人“抵制”中國商品的一幕。不過別誤會,本文談的不是兩國摩擦,而是那臺倒霉的電視機。
從視頻中群眾的穿著和樓房的年代感來看,這里的居民應該并不富裕。反倒是那臺電視機,在環境中顯得違和。大尺寸,薄平板,外觀上與發達國家的家庭電視并無差別。
幾年前液晶電視還是高檔貨,為何如今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2000美元的地方也能用上它呢?原因正是中國企業的增產,使得液晶面板(LCD)的價格大幅度暴跌。
眼下,面板利潤幾乎觸及行業底線,使得“老玩家”流失嚴重。從去年年末至今,僅僅半年,就有松下、LG、三星以及三菱電機相繼宣布退出LCD生產,轉攻OLED顯示屏。中國企業將掌握LCD的定價權和供給的大部分,迎來中國“一強”時代。
關于行業主導權從日本轉移至韓國和中國臺灣、進而轉移至中國大陸的產業很多,比如家電、光伏、電腦、智能手機等。但要注意的是,技術的革新換代,可能會引起大規模的破壞型創新。中國曾吃過LCD全面取代CRT(陰極射線顯像管)的大虧,日企也因押寶等離子顯示器而元氣大傷。
在“一代技術一代王”的顯示領域,“換賽道”的老牌列強們,并不是斷了氣。
01
封鎖中的突圍
五年以前,中國的電子產業輿論場上,“缺芯少屏”這個詞的曝光度很高。
一個是工業糧食,一個是信息出入口,芯片被美韓日、臺灣地區霸占,液晶面板被韓日、臺灣地區包攬,從電視到電腦到手機,中國大陸處處受制于人。
拿電視來說,中國當時除了液晶屏,所有零配件都可自產。但也因為屏幕無法生產,生產鏈缺失,導致議價權掌握在了韓日、臺灣地區廠商的手中。因忌憚中國的規?;a后的成本驟降,海外企業嚴禁對中國進行技術輸出,聯合起來操縱價格。
當時,一塊液晶屏的成本甚至占到電視總生產成本的七成。一臺中等尺寸的液晶平板電視賣到上萬元,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2011年4月,上海,市民站在幾臺待售的液晶電視前,電視上貼有“日本屏幕”等字樣)
這也就導致中國大陸彩電廠商花費巨資從韓國、日本和臺灣地區廠商手里采購液晶面板。液晶面板與芯片、石油一起,常年位居中國進口物資的上位,2010年的采購總額超過460億美元,占到了全年GDP的0.7%。
和如今芯片被“卡脖子”的困境一樣,當年的屏幕也屬于任人宰割的局面。中國不是沒有嘗試突圍,但與海外的技術已經有了代際差,被技術封鎖后,自主研發等于從零開始。
液晶面板是高投入、高技術、高風險的“三高”行業,且周期性明顯。剛剛入世、國力尚弱的中國,在這類產業上的投資上是捉襟見肘的。此外,在當時的顯示屏領域,等離子顯示和真空微電子顯示同樣風頭正勁。把有限的資金,押寶到哪個方向也是個大問題。
競爭落敗的一家韓國企業給了中國一個機會。
韓國在趕超日本產業領域的時候,經常會用一招“反周期操作”。這樣的操作頗有些孤注一擲的感覺,賭對了盆滿缽滿,賭輸了全盤皆輸。在行業競爭中,當時排名第9的現代因投資失利,無奈需要出售面板業務。
(2007年12月27日,韓國首爾,三星SDI公司當日表示在全球范圍內率先開發出31英寸能動型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器【AM OLED】)
京東方聞風而動,先是2001年收購了現代STN-LCD和OLED業務,又在2003年以3.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韓國現代電子的液晶業務。
這是21世紀初,中國政府批準的最大外購案例。但回過頭來,這樁交易無論對于京東方,還是中國,都是“血賺不虧”。收購的當時,面板價格正處于下行趨勢,急于脫手的現代給了京東方一個白菜價。
京東方也憑此機會,得以真正入了液晶面板生產的行當,2003年開建了5代線。
02
從LCD到OLED
2003年就開建了5代線,但直到2015年,中國仍然喊著“少屏”。與海外的技術代差,可見一斑。
初期投入過大的京東方,資金鏈就幾乎斷裂。2005年和2006年,京東方的虧損都超過了15億元。二級市場的京東方也變成了*ST東方。幸好北京市政府和國家開發銀行兜底,京東方才勉強沒有破產。
雖然第一次出師,虧得頭破血流,但京東方拿下了三星的訂單,積攢了不少經驗。彼時,伴隨著城市競爭的抬頭,和LCD逐漸在顯示領域的勝出,各地政府開始找到京東方,希望邀請過去建立生產線。成都、合肥、深圳、鄂爾多斯,京東方一時間成了香餑餑。
(京東方【BOE】公司大樓)
面對這樣的“賣方市場”,京東方出價也很狠——一個項目地方政府至少出資60%。要知道,當時京東方并沒有什么好業績,投資這樣的大項目,對于財政收入有限的城市無異于背水一戰。
“賭城”合肥,就在京東方身上豪賭了一把。合肥市政府承諾出資60億元,項目總價175億元,為此把地鐵建設都暫停了。2009年,合肥6世代線開建,也正是由于這條線,中國電視首次可以用上國產面板。
后來的事情,是京東方、華星光電為首,中國面板廠商的進一步擴張,加大研發投入,專利申請的大幅度提升。到了2015年,中國大陸成為了全球擁有最多高世代LCD生產線的地區。
根據DSCC(顯示供應鏈咨詢)的產能預測,2021年中國大陸所生產的電視用LCD的世界份額將來到62%。相較之下,韓國、中國臺灣和日本加起來的份額不足38%。
(5月17日,廣西某產業園內,一家電子產品企業的工人正在車間生產線上作業)
產能的全面上升,使得中國“價格屠夫”的一面盡顯。LCD電視從萬元位,到對折,再到一兩千。唾手可得的白菜價,使世界上更多的人享受到了科技進步帶來的美好。
眼見LCD領域被中國大陸徹底蠶食,轉攻OLED,成為了韓日和中國臺灣企業的普遍做法。OLED(有機發光半導體),有著自發光、無窮高對比度、寬視角、低功耗、響應速度快等特性。
雖然關于LCD與OLED誰強誰劣的爭執一直未停息,但隨著蘋果、三星、華為等手機廠商紛紛選擇其OLED為旗艦機屏幕材質。到今年年底,全球OLED產值規模預測將達到了500億美元,超過LCD的出貨量。
無論是出貨量,還是各大廠的投資趨勢,至少在手機領域,OLED成為下一代主流顯示技術已然接近板上釘釘。
03
警惕“創新型破壞”
由于電子產品核心技術的變革,導致的老企業一落千丈,新企業躍過龍門的劇情,我們并不陌生。在顯示領域,這樣的故事也在周期性地上演著。
20世紀90年代,中國CRT技術成熟,長虹、TCL、康佳等企業依靠成本優勢,打敗外企,席卷了全國市場,電視產量躍居世界第一。
然而,當時的海外企業紛紛鉆研起LCD技術,中國錯過了這波技術儲備。CRT的好日子不到十年,就被LCD徹底淘汰,中國陷入了長期需要進口LCD面板的困境。
把LCD發揚光大的日本,同樣是因為押錯了技術趨勢,而受到了重創。
等離子面板曾一度和LCD面板分庭抗禮,兩者技術也各有優劣。但由于等離子的技術多掌握在日企手中,導致新入者門檻太高。相較于LCD技術在東亞的全面開花,等離子面板在產品規格、產業規模和成本等多方面落下風,最終成為了明日黃花,被各大廠商所拋棄。
眾多失敗案例提醒著國產廠商莫要重蹈覆轍。在LCD領域稱霸后,如果不能及時把握新技術的走向,提前做好技術儲備,那么當新技術規?;?,過去的技術積累以及市場份額所形成的競爭優勢將全部歸零。
在OLED市場方面,目前韓國占據主導地位。在這一領域,三星等韓國廠商在2005年的時候便開始大舉推進 OLED 技術,不過由于技術不成熟,并未對LCD面板構成實質威脅。但隨著OLED技術的成熟,市場份額越來越高,韓企嘗到了甜頭。2018年以前,韓國幾乎壟斷了世界OLED面板制造。
(1月8日,美國拉斯維加斯,中國科技公司柔宇在消費電子展【CES】中,將多個OLED顯示屏掛在一棵假樹上,展示其柔性OLED屏幕)
因為有前車之鑒,在OLED面板的布局上,中國企業比當年的LCD要積極得多。據南風窗記者整理,全國OLED產業的總投資超過6000億元,生產線布局超過20條。未來五年內,產能將會得到快速的釋放。
據DSCC預測,到2025年,中國OLED面板市場份額將會快速增長至43%,OLED面板的制造領域將會由韓國主導的格局變成中韓兩國爭霸的格局。
日本企業則在OLED材料領域掌握著絕對主導。去年日韓貿易摩擦的起因,就因為日本對韓國加強出口管制了OLED面板制造所需的三種重要材料。根據韓國貿易協會的數據,日本生產了全球90%的氟化聚酰亞胺、光刻膠以及70%的氟化氫。
2019年,《日本經濟新聞》曾有一篇《解剖華為P30Pro》的報道。其中寫著,“總數1631個零件中,有869個來自日本,占比53%。”某種意義上來說,日本人從芯片和屏幕制造領域明面上是“敗退”了,但暗地里卻做起了上游環節的“隱形冠軍”。
(5月25日,日本東京新宿,一名騎行者經過一處電子屏)
上游不給材料,中游制造的人就無米下鍋,被“卡脖子”的韓國人一度極度悲觀。
同樣的,能卡韓國脖子,也就意味著能卡中國脖子。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鐘燦曾指出,“OLED包括發光材料、柔性PI膜、蒸鍍設備、光學膠在內的關鍵材料設備目前基本都依賴進口,中國的OLED顯示產業目前還是大而不強”。
當然從全產業鏈來看,任何國家想配齊所有的環節,一來不現實,二來也不劃算。如何整合好全球資源,發揮好本國的優勢,在技術的趨勢上看得更遠更準,這是未來決定行業位置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