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近現代繪畫藝術解析”專題講座在北京光中書院舉行,高師講堂創始人、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藝術傳播學特聘教授兼博導高師,現場為觀眾們帶來“大師是怎樣煉成的”成長必修課。
現場古箏表演
講座現場,高師從中國書畫的基本分類、近現代畫派分類講起,將美術專業知識和大師們日常生活的背后故事串聯起來。來自北京市通州區的小朋友串場表演了古箏名曲《戰臺風》,表演結束后現場觀眾們熱情互動,對于中國畫的學習表現出濃厚興趣。
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張大千、林風眠……這些近現代如雷貫耳的中國畫大師們,在他們兒時也有因為家境貧寒、經濟窘迫的辛酸童年,后來上演了“大師成長煉成記”,一步步從社會底端走向藝術金字塔的頂端。 “繪畫大師的養成除了需要一定的專業悟性,還需要在生活中加強個人修養,這樣傾注在畫紙上的藝術作品才是具有靈魂的,不是空洞的色彩構圖。” 高師說。
對于一些愛好中國畫的求學者,高師建議,在學習中國畫時,美術用品的選擇十分關鍵。市場上常見的毛筆按照筆毛材質大致有狼毫、羊毫和兼毫,對于筆毛的選擇以筆尖落地后具有彈性為佳,在筆桿的選擇上可以在水平面上滾動適宜,而不是片面的追求高價格。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北京光中書院定期舉辦免費公益文化講座,內容涵蓋文化、藝術、教育、歷史等多個領域,生動有趣的現場課堂不僅有學者大師專業答疑解惑,還有經典傳統民樂等表演形式,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提升了傳統藝術的表現力。(記者 姚坤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