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上的犁橋美術館
在秋日的暖陽下,一年一度的銅陵田原藝術季以一場稻田宴的特殊形式拉開帷幕。飯桌設在稻田里,游客和村民圍坐一桌,身旁就是金燦燦的谷堆,稻子現場收割、脫粒成米,蒸熟后立馬上桌,河鮮應有盡有,就連蔬菜都是村民自家種的。11月9日,400多名嘉賓與數千名觀眾共同見證了一場大型農耕禮儀表演《豐谷頌》,拉開第二屆中國·銅陵田原藝術季的序幕。去年誕生于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西聯鎮犁橋村的“中國·銅陵田原藝術季”引起國內外藝術界關注。今年,藝術策劃人梁克剛在藝術氛圍和演出方面進行了改進升級,以達到田原藝術季畫面呈現和群眾觀感的最佳效果。“接下來的半年時間,我們將在這里打造25至30個公共藝術景點,2到3處原創文化建筑以及3個示范精品民宿。同時也將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進一步完善犁橋周邊的旅游配套、標識標牌和燈光亮化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梁克剛說。
自去年首屆中國·銅陵田原藝術季啟動以來,100多位藝術家陸續來到銅陵,相繼舉辦了鄉建藝術展、音樂節、詩歌大賽、藝術鄉建論壇等6項活動,創作墻繪作品30余幅,制作和展出雕塑作品20余個,改造完成7個特色民宿、咖啡館、美術館、圖書館等公共藝術空間。由于藝術的介入,水鄉犁橋舊貌換新顏,水上美術館、湖畔咖啡屋和遍布村落的裝置藝術,都成為游客追捧的熱點,游客接待人次同比增長200%。從戶外雕塑到大型裝置,從墻繪涂鴉到地景藝術,藝術家們為犁橋量身打造了39處公共藝術景點,其中被稱為“最小美術館”的水上美術館還獲得了兩項國內設計獎項,為犁橋這個小鄉村帶來了無限關注,“藝術賦能鄉村”成為銅陵借助外腦探索出的新時期鄉村振興與文旅融合的破題路徑。
記者了解到,今年藝術季的總體思路依舊是延續首屆藝術季探索出的以藝術、設計綜合賦能的基本模式,鞏固前期成果、拓展實踐范圍、深化活動細節,將公共藝術創作、原創建筑、空間改造、視覺優化和活動內容植入等作為一套組合拳來整體解決鄉村文旅品牌IP的打造。作為銅陵市首批建設的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犁橋村以明塘春景、夢荷夏憶、鄉野秋實、古橋冬韻“四景”聞名,被譽為“夢里水鄉,古韻犁橋”。然而,遠近聞名的犁橋并沒有擺脫大多數鄉村一樣的困境:村民大量外出,雖有好的自然資源但沒有留住游客的景觀。“活動的舉辦,用文化藝術挖掘鄉村特色,借助富有創造性的藝術提升,讓來到這里的游客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藝術家們根據犁橋村的獨有氛圍,通過一件件作品構筑了一個美麗、原生態又獨具天然藝術氣息的田原風貌,為犁橋打造鄉村品牌,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注入了新活力。”銅陵市委常委、副市長鮑次立表示,未來我們還將周期性地推出特色活動,通過夜間亮化、音樂市集、特色藝術活動讓犁橋亮起來、動起來、活起來。
鄉村有了活力,更多的年輕人也就留了下來,開餐館、開民宿,有了人氣的鄉村也更有煙火氣。步入犁橋村,水塘上漂浮著一條造型奇特的“白船”映入眼簾,船上便是面積僅5.56平方米、號稱世界上最小的美術館的犁橋美術館。這座別致精巧的“水上美術館”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也迅速“占領”了朋友圈。離“白船”不遠的一座明黃色小屋也讓游客停下腳步?,F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里原本是一間磚瓦老屋,如今“變身”為湖畔咖啡屋,屋內的裝飾都是犁橋村民老物件的重新組合排列,當瓶瓶罐罐化身為花瓶、閑置的籮筐做成燈罩,藝術氣息就這樣彌漫在犁橋村的每個角落。“別致的物件和設計賦予了犁橋獨特的藝術氣質。用藝術的方式賦能鄉村振興,把鄉村變成打卡勝地和旅游目的地,這是我們來犁橋的目的。”梁克剛說。(記者 連曉芳)
關鍵詞: 藝術賦能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