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會上,濮陽大平調演員向觀眾展示“拿手絕活” |
太康道情《大登殿》《王金豆借糧》、延津二夾弦《梁山伯與祝英臺》、商丘四平調《啞女告狀》、永城柳琴戲《王三善與蘇三》、濮陽大平調《包公碑》……11月27日至29日,來自河南的7個稀有劇種在清華大學展演經典劇目與折子戲,吸引不少師生前來觀看。
被譽為“戲曲之鄉”的河南,除豫劇、曲劇、越調三大主要劇種外,共有31個稀有劇種被列入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稀有劇種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獨特的唱腔以及靈活的表演形式,凝結了地方的審美情趣與風俗習慣,承載著地方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基因,全方位展現了中原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
展演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支持,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承辦,是河南稀有劇種連續第二次來到清華大學,參與2019校園戲曲節。該戲曲節屬于北京市教委主辦、清華大學承辦的北京市戲曲進校園系列活動。
在2018年校園戲曲節期間,河南稀有劇種先后上演了商丘四平調《小包公》、內鄉宛梆《潼關臺》、太康道情《張廷秀私訪》以及越調《老子》、豫劇《北魏孝文帝》等5個經典劇目,特別設置了戲曲體驗、互動直播、八大倉開啟儀式、專家研討會等板塊,亦舉辦“下社區”和“進小學”系列活動。
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表示:“河南戲曲文化在清華園引發了非常熱烈的反響,清華師生在觀賞演出、參與互動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不同劇種所展現的地方特色,領悟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尤其是作品中傳遞的家國情懷、戲曲美學,給師生觀眾帶來啟迪和感動。”
“以傳統戲劇類非遺代表項目為依托,廣泛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對于振興戲曲藝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戲曲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順時應勢、推陳出新,清華的舉動必將對全國大中小學開展戲曲進校園起到很好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國家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副司長張玉紅對此次展演寄予厚望。(記者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