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一米見方的年畫值多少錢?華北某地的一位傳承人給出的價格是兩萬元。年畫長期以來是一種普通百姓家中的裝飾品,表達著民眾過上美好生活、祈求平安順遂的愿望。但以前家家戶戶都張貼的年畫,前些年在逐漸淡出民眾的視野后,開始以“奢侈愛好”的形象回歸。
該傳承人告訴筆者,他現在的主要生計來源就是畫“高檔年畫”,根據客戶提供的內容素材進行創作。至于價格親民的“普通年畫”,他現在基本不做了,因為“百姓家里都不貼了,沒人買了”。
誠然,一些非遺項目自誕生之初就是“奢侈品”,至今依然維持著高價格無可厚非,但那些以前的普通民俗產品“轉型”到如今的“奢侈愛好”的現象也不是個案。問題的邏輯似乎也比較清晰:時代變了,有些傳統民俗或民俗產品已不被需要,傳承人又不能放棄這門手藝,最終只能是順應市場導向,誰出錢、誰愛好,就給誰做。而如果通過發展“高精尖”非遺產品能夠迎合部分公眾的需求,那有什么不可以呢?
當尋常百姓家張貼的年畫都開始變成“奢侈愛好”時,我們需要反思的是,是非遺不適應時代了嗎?未必。作為承載歷史記憶的活化石,非遺的價值是永恒的。也許隨著時間的流逝,它的實用價值已減少,但其所蘊含的工匠精神、人文情懷、審美價值,仍值得后來人不斷去研究、借鑒。一些非遺項目因各種原因趕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逐漸淡出了民眾的視野。但應當看到,也有很多項目,借助“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東風”,結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推出了爆款產品,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亟須在理念、方式上進行創新。要結合民眾的現代審美,利用傳統技藝配合現代技術進行再創造;要強化營銷與宣傳,堅決摒棄以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盲目自信;要大力吸引年輕人參與傳承,保護項目的傳承根基,拓展項目的傳承范圍。這些附加值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會提高非遺產品的價格,但不要忘記,非遺的生命力在民間,它發揮作用的前提是讓更多人看到、了解、喜歡。
筆者建議,這些給非遺走進生活設置“高門檻”的傳承人應思考兩個問題:一是在謀生計,把所學手藝往“高精尖”方向鉆研時,別忘了自己身為傳承人的職責使命;二是有沒有在非遺重回民間的方面好好下功夫。(蘇 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