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技藝是技藝與文化、傳統與現代的黏合,在當今世界備受重視。作為推動世界文化技藝的創新性活態傳承的載體,太湖世界文化論壇在充分挖掘文化蘊含的基礎上,增進中外文化交流,讓文化技藝在交流中發展,在發展中得到傳承,讓世界文明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11月17日至19日,在安徽省蚌埠市舉辦的太湖世界文化論壇世界文化技藝(龍子湖)交流中心成立儀式暨中外文化交流高級別會議上,太湖世界文化論壇主席嚴昭柱如是說。會上,中外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等圍繞文化技藝、傳統工藝、非遺保護等議題展開熱烈討論。
作為世界范圍內較早提出“無形文化遺產保護”概念的國家,日本很早就以法律形式對“無形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為世界非遺保護提供了很多寶貴經驗。日本前副外務大臣高橋千秋認為,文化遺產保護要從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尤其是從重視自己的文化價值開始,進而不斷增進不同文明的交流。他表示,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很難葆有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初心。當代的日本人,已經意識到理解國家文化的重要性,這不僅需要人們共同保護,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去灌輸這些教育理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事務前負責人愛川紀子認為:“每位社區居民都有義務去進行相關的保護,因為非遺是我們共同創造出來、代代相傳的一種文化,這樣的文化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身份認同感。”她希望通過建立社區監督委員會來進一步提高社區非遺保護的專業性,同時,進一步健全保護體制。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教授馬克·雅各布斯認為,伴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尤其是其所強調的“以社區為中心”原則的普及,社區在非遺保護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并逐漸成為非遺保護傳承的新載體。
“如果把‘世界文化技藝的活態傳承和創新的發展’比喻成鳳凰,那么,青少年就是它的核心,市場和互聯網就是其發展的兩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校長張嚴介紹了在非遺傳承發展方面的教學實踐與探索。近年來,該學院面向國內外的學生開設琺瑯制作的課程,幫助更多學生理解和感受這種獨特的文化技藝。與此同時,通過和北京京劇院達成合作,多語言翻譯京劇的唱詞、念白,在有效提升演出效果的同時,助推京劇經典走出去。未來,伴隨5G的發展,全景沉浸式體驗也將進一步打破國際文化傳播在語言方面的隔閡。
圍繞“非遺活態保護”這一話題,伊朗德黑蘭沙希德·貝赫什提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珍妮特·布萊克提出,非遺保護不僅僅存在于物理空間,在精神層面也同樣重要,在進行城市非遺保護的過程中,需要重視兩者的關系。在分享當地活態保護方式方法的同時,她也提出了一些在非遺活態保護中面臨的挑戰。比如,如何在移民的過程中,將不同社區、群體的文化和習俗保護下來?珍妮特·布萊克認為,如果國家能夠在政策層面提供相應的支持,幫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互榮共生,就會有好的平臺或是更多可能幫助人們去了解非遺以及非遺保護的意義。
活動期間,太湖世界文化論壇世界文化技藝(龍子湖)交流中心宣告成立。蚌埠市委書記汪瑩純介紹,蚌埠將按照“傳播、傳承、教育、文創、文旅”五大功能定位,把文化技藝交流中心建成中華文化活態博物館、東西文化融通的橋梁、文明互學互鑒的平臺、提升國民素養的基地、展現真實中國的窗口。未來,交流中心將開展非遺傳承、創意產業、時尚藝術、教育、電影等特色文化活動,推動世界文化技藝特別是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為各國文化產業的合作搭建橋梁,將其打造成一個“美美與共”之所。
“在全球化的時代,人類面臨著許多共同的問題,需要通過廣泛的文化溝通與合作來尋求答案。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與融合,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前提。用文化的力量把各國人民緊緊團結在一起,在全世界掀起文化交流互鑒的新浪潮。”太湖世界文化論壇名譽主席、意大利前總理羅馬諾·普羅迪表示。(盧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