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馮驥才的《俗世奇人》,可能是作者當時出過的最薄的一本書吧。很不起眼,售價8元。當時我還在這家出版社工作,近水樓臺先得月,看到此書校樣,剛翻幾頁就放不下了。我從那時到今天,讀書有三大愛好,一愛小冊子,二愛筆記類,三愛讀閑書?!端资榔嫒恕芬粌栽谑?,三樣俱全。
讀完校樣頗覺意猶未盡,可是突遭兜頭一瓢冷水。馮驥才在后記里說了:“寫完這組小說,便對此類文本的小說拱手告別。狡兔三窟,一窟必死;倘若再寫,算我無能。”急得我當場一句話都喊出聲兒了:別啊大馮!
說來這也是閱讀的一個——不叫樂趣,叫特點吧:果真好書的話,沉浸其中,生怕讀完。終結之頁一旦來臨,真想喊出個別啊別啊。然而真放下了,大不了腦??M繞幾日,過后也就那么回事兒,畢竟想讀的好書太多了。好比邂逅美食,總要拼命為難自己的胃,真撂下筷子,也什么都不耽誤。
沒想到,念有所忘,也有回響。2015年又有了《俗世奇人》(貳),又讀得心曠神怡。這還沒完,2020年又有了《俗世奇人》(叁)。這是當年讀第一本時萬沒想到的。更沒想到的還有一條:這個系列總計銷售逾600萬冊,嚇死人。
我說《俗世奇人》三樣俱全,小冊子、讀閑書好理解,為什么說它是筆記類?需要多說幾句。
馮驥才是小說家,他說《俗世奇人》是小說,可見是當小說寫的。但我更愿意將之歸類于一種更傳統、更中式的文體:筆記。中國古代,筆記這一文體涵蓋面極廣,從內容分,主要有鬼神仙怪、歷史掌故、考據辯證等類別?!端资榔嫒恕穼懙氖瞧嫒艘菔?,不說鬼神仙,至少也是怪;幾乎每篇內容都有不少天津風土人情和歷史掌故;又以寫小說的心態塑造人物,力求精準深入,這又很像考據辯證的嚴謹……如此一來,筆記這一文體的主要類別,薄薄3本小冊子一應俱全——又一層面的三樣俱全,因此讀起來雖薄猶厚,結實厚重的厚。
筆記自古有之,最早的筆記確實被歸納到小說一類。不過此處所謂小說,是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說家這一層面的小說,而非西風東漸之后所謂的小說。時至北宋,宋祁首次將“筆記”用于書名,從此筆記文體長盛不衰。關于這點不贅述了,我想說的是,筆記文體的內涵,遠比如今我們共識中小說這一概念的內涵更為豐富,研究文學、文體的朋友可以留心,有好多題目值得深入。而真想讀透馮驥才的《俗世奇人》,從辨別文體這條路切入,可能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再多扯個線頭兒吧:《阿Q正傳》亦可從筆記文體角度去研究,魯迅說起這篇作品時曾經說:“總而言之,這一篇也便是‘本傳’,但從我的文章著想,因為文體卑下,是‘引車賣漿者流’所用的話,所以不敢僭稱,便從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說家所謂‘閑話休題言歸正傳’這一句套話里,取出‘正傳’兩個字來,作為名目……”假如剔除魯迅這番話中白話文運動的時代背景,純從文本、文體角度考察,自有一番滋味可咂摸。甚至,如果剔除《阿Q正傳》整篇小說的時代背景,阿Q也是一個“俗世奇人”。稍有不同的是,馮驥才筆下的俗世奇人大多從正面寫,而阿Q是從反面寫的。
退一步說,放棄文體考察的任務,單從文本上講,《俗世奇人》也可視作馮驥才寫小說的創作筆記,比如人物勾勒、故事模型,諸如此類。說不定里面哪些人哪些事,很快就會在馮驥才繼之而來的皇皇巨著里現身。你看他此前的名篇如《神鞭》《三寸金蓮》,就像《俗世奇人》的加長版。
《俗世奇人》接續的這種中式傳統,是從《史記》一脈相傳至今的。在我讀來,《俗世奇人》中有些篇目就像《史記》里的“鴻門宴”,像“李愬雪夜入蔡州”;有些分明有著《世說新語》直至《聊齋志異》一路而來的親切。這是筆記嫡傳一系,根正苗紅,有貫穿古今、一脈相承之感。
當然,傳承不是模仿,不是泥古不化,要傳承的是這一血脈的精神實質。馮驥才做到了,他傳自古人,又寫出21世紀新筆記的獨特之處。這份獨特,他寫到第三本的時候,已經很自覺了,所以他在《俗世奇人》(叁)后記里會說:“這些人物雖然性情迥異,卻都有天津地域文化的共性。我喜歡天津人這種集體性格。”
歷代傳統筆記更注重一個“隨”字,隨意,隨性,隨便,多為極其個人化的性情之作,以我目力所及,挺少馮驥才這樣大處著眼,志在描摹一個地域的集體性格。王國維說李白“純以氣象勝”,氣象之大,正是馮驥才對筆記這一文體的新拓展、新貢獻?!端资榔嫒恕芬欢?,再而三,卻并不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而是有氣象,氣象大,氣象更大。3本小冊子寫出筆記大氣象,令人尊敬。
(本文轉自《中國青年報》2020年5月26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