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若星辰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文明的金色名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發展旅游要以保護為前提,不能過度商業化,讓旅游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
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河南洛陽歷史文化遺產豐厚,在中華文明史上有著重要地位。近年來,洛陽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遵循中央、省部署,堅持保護為先,探索走出一條文物保護和惠及民生相結合的洛陽特色之路,充分展示出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脈的歷史擔當。
保護,再現歷史遺產千年輝煌
“沒想到真能看到1000多年前的東西,太神奇了!”6月2日,歷史愛好者董先生走進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明堂內部,被玻璃罩下的遺址深深震撼。隔玻璃俯瞰,其下有一深深大坑,坑口直徑將近10米,為六圈八邊形的夯土臺基,臺基中間,幾處圓形的榫眼清晰可辨,這是明堂中心柱坑遺址。這么大的坑基,正是千年前貫通明堂上下的巨木中柱所在。“想象當年巨木豎立起來,支撐起一個高達90米的木結構建筑,該是何等的氣勢恢宏、壯觀華麗、巍峨參天!”董先生不由感慨。
除了明堂,在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的天堂、應天門遺址博物館、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內,千年前的柱坑或城門遺址都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隋唐洛陽城,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近年,洛陽加快推進隋唐洛陽城等大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保護,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一個個項目的順利實施,讓深埋于地下的遺址不再沉默,讓文物的生命力得到延續。
洛陽豐厚燦爛的歷史文化遺存,是我國都城遺址最杰出的代表。國家首批確定的36處重點保護的大遺址,洛陽占其四;國家“十一五”重點保護的100處大遺址,洛陽有其五;國家“十二五”和“十三五”大遺址保護戰略框架,洛陽片區是重要片區之一。這些自夏至唐的大規模遺存,見證著燦爛的河洛文明,是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的重要物證。保護繼承好文化遺產,是歷史和民族賦予洛陽的神圣使命。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近年來,洛陽加快構建文化傳承創新體系,不斷加大大遺址保護力度,創新大遺址保護模式,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進行了可貴的探索和實踐,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充分認可與肯定,并榮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十佳城市。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要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洛陽將各個大遺址的專項保護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編制過程中,從城市規劃角度解決大遺址保護與城市發展問題,主動把大遺址保護同舊城改造、美麗鄉村建設和產業更新升級有機融合,編制完成7處大遺址的保護專項規劃,探索出大遺址保護持續發展的“洛陽模式”,讓一個個大遺址成為講述華夏歷史、傳播中華文明的重要陣地與窗口,再現歷史遺產千年輝煌。
展示,傳遞中華文明獨特魅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詩仙”李白一定想不到,他筆下的隋唐洛陽城在千年后再次受到追捧。前不久,隋唐洛陽城國家歷史文化公園內,天街北延項目順利完工并免費對外開放,引來不少市民、游客“打卡”。夏日清晨,從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出發,穿過綠意縈繞的天街,登臨應天門、明堂、天堂,徜徉九洲池,與身著漢服的姑娘不期而遇,已成為備受網友好評的“網紅穿越之旅”。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來”。文物“開口說話”,講述的是中華民族千年傳承的“大故事”,打造的是推動本土文化走出去的“金名片”。如何科學有效地對文物、遺址進行保護展示,延續歷史文脈,保護中華文明,是古都洛陽的一道必答題。
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分布在廣闊大地上的遺址、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才能更好地堅定文化自信。為此,在保證遺址本體絕對安全的前提和基礎上,洛陽探索創新保護展示模式,謀劃實施了一批重點示范項目,通過地面標識、模擬展示、覆罩展示等形式,讓一個個考古遺址公園變得內涵豐富、多姿多彩,真正“活”起來。在文物保護展示方面,積極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機遇,“跳出洛陽看洛陽”“跳出河南看洛陽”,以建設“東方博物館之都”為重要抓手,通過推進“數字博物館”項目、舉辦精品文博展覽等,開放交流互鑒,助推國際人文交往,不斷提升洛陽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擦亮古都洛陽新名片。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考古遺址公園建成開放;隋唐洛陽城應天門遺址博物館對外開放,宮城區天堂、明堂、九洲池、應天門相互連通;漢魏洛陽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初具規模,宮城格局逐步顯現;牡丹博物館、絲綢之路博物館等重點博物館加快推進……通過一系列探索與發展,一大批沉睡千年的歷史文化遺產正從地下“走”到地上,與城市發展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也為世界架起了探索中華文明獨特魅力的橋梁。
利用,賦予傳統文化時代價值
在隋唐洛陽城國家歷史文化公園內,“東方博物館之都”研學營地項目也在加緊推進。按照相關規劃,洛陽將配套制定“東方博物館之都”研學線路,合力推動洛陽文博研學旅行工作的規范化和市場化,打造“研學洛陽、讀懂中國”研學線路,讓廣大中小學生“寓學于游”真正體驗到研學的樂趣,協助學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不意味著守舊復古,而是要充分挖掘其時代價值,實現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近年,洛陽持續推進文旅融合,注重內涵式發展,推動博物館、遺址保護展示等項目得到充分利用。在嚴格保護的基礎上,洛陽有效挖掘文物蘊含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找準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點,溯到源、找到根、尋到魂,充分發揮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務和社會教育功能,激發起磅礴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向心力。
歷史文化遺產維系民族精神,民眾是文化遺產的真正主人。剛剛出臺的《洛陽市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方案》明確,要推動文物保護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眾。按照方案,該市將從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核心區、加強文物價值傳播推廣、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傳承、加大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力度、建立健全文物安全長效機制、大力推進文物資源合理利用、健全社會參與機制、創新人才機制加強隊伍建設、加強科技支撐等九個方面入手,結合32項具體舉措,發揮文物資源優勢,讓文物“活”起來,讓文脈傳下去。
堅持保護優先,規劃引領、展示利用、分步實施,眼下,洛陽已申請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在推動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征程上,古都洛陽正站在新的高度,在大戰略大格局中擔當作為,著力加快打造國際文化矩陣,加快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國際人文交往中心,加快建設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在推進文化繁榮興盛上奮勇爭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