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大幕即將拉開,2020屆考生即將步入考場接受考驗。
科舉考試被形容為“古代高考”,在全民關注高考的氛圍里,讓我們把目光投向河南古代高考生,來看看他們的備考指南與漫漫高考路。
新鄭白居易是科舉江湖里的“高考大神”,認真備考的他留下《百道判》《策林》成為考生追捧的備考指南;李商隱、韓愈一次次高考落敗,前者作詩諷刺考官,后者不向應試文屈服;“最慘考生”是李賀,天才少年也難抵荒唐謗言,被剝奪了考試資格。
◆“學霸”白居易:自編“黃岡押題密卷”被考生爭相傳閱
要說古代的考試大神,老家新鄭的白居易當之無愧。唐代科舉江湖里,流傳著學霸白居易的傳說。
唐代判詞有兩部專集傳世,白居易的《百道判》就是其中之一。判詞,類似于今天的裁判文書。其實,這部專集是白居易做的備考資料。
△白居易
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白居易赴吏部參選“科目選”考試,報考了其中的“書判拔粹”科,主要考察判詞寫作能力。此時的白居易還幾乎是判詞小白,考慮到自己功底薄弱,便加緊備考,決定左手出題右手作答,幾個月積累了上百道判詞。
充分的備考,讓白居易在眾多應選人中拔得頭籌?!栋俚琅小穬热葚S富,涉及當時的科舉、選官、家庭、婚姻、吏治乃至邊防軍事等各個層面,堪稱唐代的“五年真題三年模擬”。不僅助力白居易一考成功,也給其他士子考試提供了重要復習參考資料,被爭相傳閱。
嘗到了甜頭,白居易在之后的“制科”考試前,又在復習中編寫了一本實用的“黃岡押題密卷”。“制科”是皇帝臨時舉行的考試,最重要的項目是“試策”,就是針對皇帝的提問,做出自己的對策。
白居易絞盡腦汁猜題,把皇帝可能問的問題全部列出,準備了七十五篇策目,編成著名的《策林》,涉及外交、刑法、吏治、風俗等方面,甚至包括了如何對待“養老”等至今有現實意義的話題。
在《策林序》里,他寫道:“退居于上都華陽觀,閉戶累月,揣摩當代之事,構成策目七十五門。”“閉戶累月,揣摩當代之事”,這段寂寞的封閉備考時光,像極了今天高考出題人的封閉出題生活。
寒窗苦學,科學備考,白居易得以“十年之間,三登科第”。這本“狀元習題簿”又成了考生們的搶手貨,作為最權威的教輔讀物流傳開來。
◆“落榜生”李商隱、韓愈:一次次落敗,作詩諷刺考官不公
和白居易相比,晚唐詩人李商隱的科考之路非常艱難,是落榜大軍中的一員。
才華橫溢的李商隱,并不認為落榜是因自己能力不夠,他有一首詩《破鏡》:“玉匣清光不復持,菱花散亂月輪虧。秦臺一照山雞后,便是孤鸞罷舞時。”比喻破舊的鏡子照不出真材實料,吐槽考試不公,考官選拔上去的都是庸才,卻放棄真正的賢才不用,可謂諷刺辛辣。
在鄭州滎陽“檀山滎水”畔出生的李商隱,從小失去父親,由母親撫養長大。年少時“偏科”嚴重,“能為古文,不喜偶對”,但唐朝科舉寫作體裁側重詩歌駢文,這一弱點也讓他在科考中吃了虧。
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卻令李商隱多少有些灰心,還好他遇到了恩師令狐楚,被招為幕僚。令狐楚駢文堪稱一絕,很快李商隱將“軟肋”變成了“強項”。最終在公元837年考中了進士。遺憾的是,之后的李商隱深陷牛李黨爭,仕途不順,苦悶一生。
在吐槽科考時,李商隱腦海中一定聯想過河南河陽(今孟州)人韓愈的遭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許多人或許很難想象,他竟然七次科舉六次落敗。
唐代的科舉考試,不單單是看才能,最好還要有一個當朝有名有才的人舉薦。韓愈本來有個族兄在朝廷為官,他也寄希望前去投奔以求推薦,可事與愿違,他聽到的是這位兄長死于非命的噩耗。
△韓愈
一次次考試落敗,分析原因,與韓愈對官場文章的不適應也有很大關系??婆e考試看重追求形式的文體,韓愈則是“文以載道”的倡導者。不過,如今回望,正是韓愈對應試文體的不妥協,才有了他日后引領唐代古文運動,留下“百代文宗”之名。
◆“最慘考生”李賀:因父親“晉肅”諧音“進士”,被剝奪考試資格
“復讀生”韓愈看上去夠慘了,但他也沒想到竟然還有比自己更慘,那就是老家洛陽的“詩鬼”李賀。
李賀詩作想象極為豐富,引用神話傳說,托古寓今,是一位享有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歷史上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長吉”是李賀的字。
△李賀
能和李白放在一起被人評價,李賀的確是一位少年天才。相傳,他七歲能詩,又擅長“疾書”。聞知李賀詩名,連大文豪韓愈也特來一會,想測測他是否有真詩才,要他就眼前情景當場賦詩,結果李賀出口成詩,讓韓愈大吃一驚,李賀從此名揚京洛。
如此才華,進士及第似乎只是小兒科。很遺憾,歷史和李賀開了個大玩笑。
有妒嫉他才能的人,怕被李賀搶飯碗,紛紛阻撓李賀考取進士的道路,有人拿李賀死去的父親“晉肅”做文章,說這個名字諧音是“進士”,說李賀參加進士科考就是對父親的不孝。
荒唐的指責,連韓愈聽說后也拍案而起,寫文章質怒懟:“父親名叫‘晉肅’,兒子就不能參加進士科考試;要是父親叫‘仁’,兒子還做不做人了?!”
可最后李賀還是被剝奪了參加進士考試的資格,沒有文憑自然仕途受挫,那些宏大抱負難以施展了。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這首慷慨激昂的詩作,是李賀在老家所寫。事業不順,但李賀并沒有滿腹怨氣,而依然懷著一顆報國之心。
至今讀來,依然能感受李賀的壯志情懷。讓人無盡唏噓的是,李賀英年早逝,病逝時年僅2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