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至18日,是2020上海書展。在上海國際電影節剛剛落幕之后,隨即上海書展又正式開展,這激發了更多人的參與熱情,能逛一逛書展,和能看一場電影一樣,是一個人的城市生活文化配置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場地擴大、品牌館搬到戶外、實名預約、戴口罩入場……這些或大或小的變化,都在明確提醒著人們:今年的上海書展與往年很不同。嚴肅與安靜,成為今年書展的主要氣氛,但這并未破壞人們逛書展的心情,反而讓每個參與其中的人,因此多了份珍惜與熱愛。
前些年,“書展變成賣書大排檔”“逛書展如同逛菜市場”,大家吐槽了這么多年的書展,到了今年上海書展的時候,環境和氣質終于發生了變化。官方將這種變化形容為“轉型力度前所未有”,線上與線下的齊頭并進,提升體驗感,強化品牌的影響力,以及讓書展與生活發生更緊密的聯系,等等。一切似乎都是籌備已久,一切也仿佛水到渠成。
今年的書展給人的印象是,它與上海的城市氣質更為匹配了,時尚而舒展,大氣而從容,讓讀者又多了一份想要逛書展的念想。這恐怕也是其他書展要學習的地方,書是特殊的文化商品,書與讀者的心靈密切相關,書展展示的是書,但同時展示的也是公眾的閱讀心態,從書展環境與氣氛的變化,去觀察人們的讀書態度,這中間,隱藏著許多耐人尋味的細節。
在網上書店買書,圖的是便宜與方便,在實體書店買書,想要體會的是真實的書香與獨特的書店氣息,那么在書展買書,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今年上海書展給出了一個較為清晰的答案,那就是——書展構建了一個夢幻般的情境。
在這個情境中,讀者可以看到那些圖書的作者,如此集中地出現在一個城市、一個場合,他們分享著對于書、生活、社會的看法,你甚至不必仔細聆聽,只需在路過時耳邊聽到那么幾句,就能覺察到,這樣的文化生活與每天面對的現實生活是平行的,只是太多時候人們更多地向日常生活的煙火氣息傾斜,忽略了精神空間的拓展,那么書展的存在,就可以算是為都市人提供了一個短暫卻龐大的精神空間。讀者可以穿梭其中,在某個瞬間感覺到、捕捉到某種孱弱但卻富有韌性的需求,并且把它帶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層面里。
上海書展的口號是“我愛讀書,我愛生活”,想要在讀書與生活之間建立更為日常、更為強大的聯系,成為上海書展的愿望??赡軙腥擞X得,讀書不正是生活的一部分嗎?這個觀點沒錯,只是讀書正在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各種各樣讀書活動的舉辦,目的就是為了讓讀書重新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并且是重要的一部分,那么多從業者竭誠做著在別人看來貌似無用的工作,他們并非僅僅是為了生存,也不是為了所謂的與時代對抗,而是想把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推送給更多人,讓更多人通過讀書尋找到把自己變得安靜下來的辦法。
容易理解的概念,需要有創意的舉動來填充。
今年上海書展推出的“作家餐桌計劃”是個亮點,挑選幾家有歷史、有文化、有故事的餐廳,邀請作家前去講生活美學、推薦一些書單,同時這些餐廳也會設立一張“作家餐桌”,讓進入餐廳的顧客知道,某某作家與這家餐館有關聯。從作家進校園,到作家進餐廳,發生這個變化,中間有著二三十年的阻隔。其實作家哪兒都可以去,不見得只能去書店、去校園,作家走到哪里,也不見得能夠抬升哪個地方的品位,只能說明一點:如果可以在餐廳里高談闊論文學,那么其他的地方也一樣可以多談談文學,人們一起把談文學——讓這種從前令人羞赧的事情,變成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情。
雖然閱讀率增長緩慢,被碎片娛樂占領的時間越來越多,但買書與讀書,并未到一個讓人憂心忡忡的地步,為了買書與讀書,絕大多數人都會找到諸多理由,并且能夠在這些理由的基礎上,再增添兩三個理由。無論到了什么時候,愛書總是對的,我們這段時間關注上海書展,也是在給自己愛書多找一個理由。
我們要相信,在書展上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會幫助愛書人建立一種不容置疑的閱讀精神,這種精神,是抵擋浮躁的“良藥”。
關鍵詞: 上海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