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中國”是什么意思?武王伐紂是什么時候進行的?西周的冊命典禮要經過哪些程序?在近日開幕的“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上,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可以找到。
此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陜西省文物局、寶雞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精選寶雞及其周邊地區出土的青銅器文物140余件,其中包括何尊、逑盤、胡簋等國寶級文物,帶領觀眾走進神秘雄奇的青銅器與金文世界。
解析神秘金文
青銅是銅與其他金屬的合金,由于器物表面氧化而生成的銅銹多呈青綠色而得名,因青銅所鑄器物多用于祭祀吉禮,又稱吉金。青銅器是中國商周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物質遺存,其表面鑄刻的文字被稱為金文。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啟秦代小篆,書風變化多樣,不僅記錄了許多重要歷史事件,也反映了不同時期、地區、族群的禮儀生活與文化偏好,刻畫了上古時代中國社會形態的演變軌跡。
陜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寶雞是著名的“青銅器之鄉”,寶雞地區出土的商周、秦漢時期的青銅器數量眾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匯集寶雞多家文博單位的“鎮館之寶”,并展出國博館藏重器利簋。143件展品中有國家一級文物65件,多數展品不僅器形莊重典雅,而且銘文清晰、篇幅較長,內容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近年來,以青銅器為主體解讀、展示中國早期文明的展覽不勝枚舉。然而,從青銅器與金文的角度深入展示中國青銅時代歷史、政治、社會、文化、信仰的展覽卻很罕見。策展人翟勝利介紹,此次展覽將青銅器與金文結合,從文字的書法藝術和文化內涵角度解讀上古社會的核心物質遺存,兼具知識性與可看性。展覽分為金文的藝術、金文中的故事、金文中的智慧三個單元,每個單元又分為多個小節。在綜合學術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策展團隊對每一篇青銅器銘文都進行了釋讀和解析。青銅器銘文以照片、拓片、視頻、多媒體交互等形式呈現在展覽的各個位置,釋文以簡體文字對應排列,方便觀眾閱讀、參觀。
進入展廳,首先看到的是金文中形形色色的族徽。據介紹,商代中期開始,青銅器上出現了像畫又像字的圖案,專家稱之為族徽,即用來區別不同部族的徽號標志。族徽文字與商周時期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有的表現的是人物形象或人體部位,有的是自然界中的山川草木、飛禽走獸,還有武器、工具及日常生活用品等。如戶卣上銘刻的“戶”,為單扇門的形象?!墩f文解字》曰:“半門曰戶。”古文字中戶字的本義是指單扇門,引申為房屋的出入口。
金文從商代早中期開始萌生,其后日益繁復、豐富,至秦漢時期仍廣為流行。不同時期的金文有不同的風格,大體而言,殷商金文神秘瑰麗,西周金文典雅莊重,東周金文清新繁細,秦漢金文素雅古樸。在展覽的第一單元,通過按時代順序排列的展品,可以窺見金文文字源起、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及其藝術面貌。
還原真實歷史
商周秦漢時期,祭祀、宴享等禮儀活動是貴族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青銅禮器則是此類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器物。制作青銅禮器時,作器者往往將自己的宗族背景、社會活動、功名榮耀等內容鑄刻于器表,銘以記之,傳之后世。幾千年后,這些青銅器銘文為我們提供了解鎖歷史謎案的鑰匙,其中記載的重要人物、重要時間、重大歷史事件,對于認識中國古代歷史有著無與倫比的價值和意義。
武王征商是中國早期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陜西省臨潼縣出土的利簋,由周王朝的史官利所作。他因參與征商之戰而受到武王賞賜,故鑄此禮器祭祀其先祖檀公。利簋的銘文記載了武王伐紂的具體時間是在甲子日,并提到當天清晨歲星(即木星)當空的天文現象。銘文還指出,僅在一天之內,武王就取得了征商關鍵戰役的勝利。這些信息對于我們了解武王征商這一歷史事件,進而認識商末周初的關鍵歷史分野和時間坐標有著重要意義。
何尊是此次展覽中名氣最大的一件文物,因為銘文中出現了迄今所見最早的“中國”而備受矚目。“‘宅茲中國,自茲乂民’是周武王滅商后祭天的宣言,意思是我們要建都于天下之中,來治理四方。”翟勝利說。盡管何尊上“中國”的本義與今天我們的專有國名“中國”差異顯著,但這種提法與國名“中國”的出現仍有重要的歷史、文化關聯。何尊銘文涉及文王、武王的一些文治武功,更重要的是記述了與成王營建成周有關的一系列史跡,其中包括成王在成周祭祀以及成王親口陳述營建成周的初衷等,不少內容可與《召誥》《洛誥》等傳世文獻互補互證。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件文物,是被稱為‘青銅史書’的逑盤。上面有372字的銘文,記錄了從周文王到周宣王長達200余年的歷史,它和《史記》《尚書》中對西周的記載是相互印證的。”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文物保護管理部主任王竤介紹說。在逑盤銘文的前半部分,西周貴族單逑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歷數包括其本人在內的八代單氏族人奉事西周天子的世族事跡,同時將文王至宣王共12位周王文治武功的主要事跡也逐一羅列,堪稱一部極簡的西周斷代史。
胡簋是周厲王制作的祭祀禮器。它造型雄奇,紋飾詭譎,體量巨大,有著“簋中之王”的美譽。史書記載周厲王奢侈專橫,被國人暴動趕下臺,最終客死異鄉。然而胡簋銘文講述了周厲王尊崇上帝與祖先,晝夜盡心經營先王事業。另有胡鐘銘文記錄了厲王出兵征伐,大獲全勝。這些銘文描繪了一個與史官筆下的暴君相差迥異的形象,為我們重新認識周厲王提供了寶貴資料。
展現社會風貌
展覽中的青銅器銘文還記錄了儀式典禮、財產交易、法律訴訟等內容,重現了商周時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十三年逑鼎銘文是關于西周冊命典禮最完整的金文記述之一。全套鼎共10件,與逑盤出于同一個窖藏,鼎內壁銘文詳盡記載了周宣王四十三年單逑接受冊命的整個過程。“授王命書”“受冊,佩以出,返納瑾圭”等細節,是冊命典禮的重要內容,但被多數冊命金文所節略,這篇銘文則詳加記述,非常珍貴。
衛盉銘文記述了西周時期土地交易的一宗典型案例。銘文涉及當時的土地交換價格、影響土地價格的因素、土地交換的儀式及主持人、具體執行授田的過程等,使我們對西周中期的土地制度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土地所有權的轉移儀式,最初要由王官主持,但后期王官不再參加,說明土地開始逐步轉向私有化。
從金文中還能看出古人對時間的認知。古人很早就注意到月亮的盈缺變化,并以此紀時。周人沿用商人歷法,一年設12個月,歲首即正月。除此之外,還將一個月劃分成“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四部分。周人認為月初這段時間比較吉祥,一些重要的慶典活動常常放在這幾天舉行,所以金文中的“初吉”比其他月相記錄要多出不少。
祭祀禮器的銘文一般會在結尾寫上祈福吉語,表達對于未來的美好期盼。如“子子孫孫,其萬年永寶用”是典型的西周金文嘏辭,意為希望子孫世代昌盛,將家族榮耀發揚光大,將此器物永遠流傳、珍用。在周代宗法社會中,個體與宗族休戚相關,個體代表著宗族榮耀的傳繼,宗族則象征著個體生命與榮寵的延續。這種觀念世代傳承,成為今天華夏兒女家國情懷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