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步入新時代,蓬勃發展的志愿服務事業,也成為中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補充,也是溝通城鄉、促進東中西部地區交流的重要渠道。“志愿文學”作為新興的文學形態,反映了志愿者在從事志愿服務過程中的所思所想所為,并由此提升和完善人性、激勵和鼓舞命運。
最近,一部“志愿文學”隨筆集——《至愛——慶群談志愿文學》出版。該作品是作者結合自身20年的志愿服務經歷和志愿文學創作經歷,撰寫的一部隨筆作品。文中通過30篇文章從不同側面闡述了她對“志愿文學”這一新的文學形態的品質、內涵、創作的特殊性,以及創作者素養要求等的深入理解。
“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已成為當代中國青年喜愛和接受的精神時尚。在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朝暉看來,中國志愿服務作為文化傳承的現代最新成果,其所有文化基礎建筑在儒家思想之上,而儒家思想最核心概念是“仁”。“中國的志愿服務是基于歷史傳承、家國情懷、青春激情為基礎,是以自由意志、獨立人格、無私奉獻為精神內核的實踐行為。”
志愿服務與家庭教育有哪些關系?張朝暉認為,家庭教育就是要培養知書達禮的孩子。今天教育遇到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孩子缺乏實踐場景和實踐載體,而志愿服務能夠為家庭教育提供這兩樣東西。
“從實踐層面講,志愿服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一種方式、途徑和手段。”《至愛》作者、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徐慶群認為,教育就是奉獻和服務,也就是說,教育終極目標不是讓人讀了多少書,而是成長為一個真正想為社會、能為社會服務的人。“因此,志愿服務不是簡簡單單地做好事,它關乎人的靈魂、信仰。它是一種理想、信念。”
志愿服務是什么?徐慶群認為,其實就是分享。事實上,志愿服務是一種主動分享,最大特點是自愿行為,并且是一種快樂的分享。“志愿服務要從娃娃抓起,要給孩子植入一種志愿精神,還要貫穿于人生全過程。”
“志愿服務讓我覺得人生有了方向。”從1999年開始,徐慶群就開始開展志愿服務,還到過全國十余省(自治區)的鄉村采訪志愿者,“在采訪志愿者過程中,我又是志愿者,又去采訪”。
為什么要創作“志愿文學”?徐慶群說,自己把目光一次次聚焦在需要愛和播散愛的人身上,在一眼望不到頭的山路上、在城際的鄉村夜晚里、在學校輕輕點點的燭光里、在每一位志愿者堅守的初心里、在西部孩子稚嫩卻堅毅的臉龐上,都尋覓到了人世間最美的光亮。“其實,這就是‘志愿文學’的火種”。
提到《至愛》作品的取名,徐慶群認為,志愿服務幫助他人,一定是最高境界的愛;志愿服務是世間最大的愛、最大的善,是至愛、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