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如今大城市的書店,已經沒有了過去的“寒酸”。十幾年前人們還在擔心實體書店會死去,現在卻發現它們不但迎來了第二春,而且正在成為城市的焦點——書店不但變得更美,也日益成為年輕人話題的中心。
“網紅”和“書店”兩個詞結合在一起,總讓人感到怪異。網紅意味著熱鬧和在社交媒體的傳播,意味著精美的照片,但是書店給人的印象,應該是清凈的。讀書意味著精神和肉體上的“受苦”(回報也因此而來)。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在那些漂亮的書店,拍照的人很多,但是認真翻書的卻很少。
在我居住的城市,有一家非常漂亮的書店,設計師曾不無自豪地說:“我們做到了十步一景。”但是這家書店為了營造書墻,把一些書放在2米高的地方,讀者根本看不到書脊上的字。這樣的書架,成了書的“墳墓”,如果作者看到自己的書被這樣處理,會有一種作品被謀殺的感覺。
今年,聽說這家書店已經停業了,直接原因當然不是書放得太高,而是與商場的合同到期。由于商場不再同意大幅度房租優惠,書店終究無法再靠“展示美”而生存下去。這是讓人傷心的事,但是它也是很多書店命運的縮影:很多網紅書店之所以活著,依靠的是地方政府的補助和商場的優惠政策,而不是自己真正的經營能力。
書店變得漂亮,成為都市的“景觀”,這本身沒有問題。到書店拍照的人多,在社交媒體上傳播后,也會吸引更多的客流,帶來營利的可能。再說,即便是僅僅“美麗地存在著”,也不是壞事。一個美麗的書店,終歸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在店里逛逛,喝點咖啡,買點文創產品,如果再買點書,就是邁向精神生活的第一步。
因此,我不太同意那種懷舊派的看法,認為書店應該“以賣書為主”,回到最初的簡樸風格。在當下的時代,若是只靠賣書,大多數書店(尤其是大書店)幾乎無法存活下去,因為電商平臺的書要便宜得多。書店的“美”,終究是人們進入書店的一個理由。書店的咖啡盡管比不上咖啡館,但是書和咖啡的結合,卻提供了咖啡館沒有的文化感。賣飲品的書店,并不丟人。
到書店拍照,發朋友圈裝作自己愛學習,這不是什么罪惡。事實上,“假裝在學習”也是積極的心理暗示,對都市人來說,這也是一種有效的療愈方式。書店提供的就是這樣的場景,在里面逛一逛,就能讓人想到更美好的未來。至于真正的深入閱讀和自律生活,或許只有少數人才能做到。
成為網紅書店沒有問題,但是有些書店卻過了頭,似乎是“為展示而展示”,純粹為了拍照和傳播而打造“景觀”,卻不在選書和服務上下功夫。這樣的書店,其實只是經營者“理想的書房”的擴大版,多半是為了感動自己而建造的。他們沒有考慮到自己真正能為讀者帶來什么,或許心里已經沒有讀者,而只有“流量”和“變現”,這樣所謂的“商業路徑”,最終會失敗。
某種意義上說,那些去書店的人,在拍照和喝咖啡之余,是有可能翻書、買書的,如果沒有,很有可能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書店本身的問題。書店最終必須回到那個本質性的問題:你究竟是為誰而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