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蘇軾,你可能會說這是一位極有天賦也極有趣的詩人、畫家、書法家……甚至他喜歡過的美食都能念出來幾樣。
但要說到蘇轍,你可能只會說:哦,他是蘇軾的弟弟啊。
在“超級偶像”蘇軾面前,弟弟蘇轍似乎經常被大家“冷落”。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也十分有才,他們兄弟倆之間的深厚感情,更是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曾是熱血少年
北宋年間,四川眉州的蘇洵決定帶自己的兩個兒子出去試煉試煉,前去京城參加科舉考試,最終成績揭曉,二人全部進士及第。
那時,蘇軾21歲,蘇轍19歲。
蘇洵半生被考試折磨而不中,卻一舉培養出兩個大學霸,他既欣慰又感慨:“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
幾年后,兄弟倆被舉薦參加制科考試,宋仁宗親自選拔能直言極諫者,蘇軾寫的《御試制科策》成績很好,“直言當世之故,無所委曲”。
但他不知道,自己的弟弟是直接丟出了一顆“炸彈”:
蘇轍洋洋灑灑寫就的文章里,一上來就把矛頭對準了宋仁宗,指責他怠于政事、沉溺聲色、濫用民財,文章迅速在朝廷引起軒然大波,但宋仁宗倒沒太生氣:我找的就是直言進諫的人,如果蘇轍這樣的人都不要,天下人該怎么說我呢?
于是,兄弟倆再次被同時錄取,名震京城。
朝夕相處二十多年,蘇軾與蘇轍感情深厚,出仕初期,他們便相約著以后退休了,要過“同歸林下,對床夜雨”的閑居日子。
各自為官、聚少離多的日子里,二人也經常用唱和詩來交流。蘇軾十分記掛在齊州(今山東濟南)任掌書記的弟弟,便在杭州通判任滿之后請求調任密州,能和蘇轍離得近些。在一個中秋團圓夜,蘇軾舉杯望月,乘著酒興寫下著名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的小序中,蘇軾寫道:“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哥,我來救你!
蘇洵曾寫過一篇《名二子說》,介紹蘇軾、蘇轍兩兄弟的名字:
軾,是車廂前端供人手扶的橫木,蘇洵希望,蘇軾能像車軾一樣,雖然身處車子的顯要位置,卻能隱藏鋒芒、善于保護自己。
轍,是車輪碾出的痕跡,說起車的功勞不會想到車轍,但要出事也算不到它的頭上,蘇洵相信,蘇轍將來一定能夠避免禍患。
俗話說知子莫如父,蘇軾天真率性,蘇轍沉穩謹慎,兩人日后的經歷,的確印證了父親的預言。
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烏臺詩案事發,何正臣等人摘出蘇軾的作品羅列罪狀,說他愚弄朝廷,無尊君之義,蘇軾因此被監禁在御史臺獄中長達百天。
他在獄中遭受折磨,一度認為自己會死在這里,于是寫下兩首詩與弟弟訣別:“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收到哥哥的信,心急如焚的蘇轍立刻上奏,懇切希望朝廷削去自己的官職,替兄贖罪:
“臣早失怙恃,惟兄軾一人,相須為命……臣欲乞納在身官,以贖兄軾,非敢望末減其罪,但得免下獄死為幸。”
烏臺詩案后,蘇轍不僅時常寫信安慰獄中的哥哥,生活困苦的他還擔起了照顧哥哥一家的任務。后來,蘇軾在多方營救下終于出獄,被貶到黃州,蘇轍也受牽累被貶謫筠州。
這場事件改變了蘇軾和蘇轍的命運,也改變了二人的文學創作方向。在許多人看來,蘇軾的文學成就要遠高于蘇轍,但蘇軾曾評價說,子由的文章其實寫得更好,“其文如其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
同起同落同患難
同科進士、同科制舉,同朝為官,宦海浮沉幾十年,兄弟倆升官與貶謫的命運都十分相似。元祐元年 (公元1086年),年幼的宋哲宗繼位,由高太后聽政,恢復起用當初因反對新法被貶黜的人,很快,蘇氏兄弟開始同朝做官。
比起哥哥,蘇轍在仕途上的經歷更為豐富。這次被起用之后,蘇轍一路青云直上,累遷起居郎、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后來升任副相,達到了事業上的巔峰。
然而世事無常,高太后去世后,哲宗盡廢“元祐黨人”,蘇軾和蘇轍首當其沖,兩人在短短幾年間多次遭遇貶謫。
紹圣四年 (公元1097年),蘇軾被貶到海南儋州,蘇轍貶到廣東雷州,一個是荒涼的海島,一個是陸地的南端,蘇軾還對蘇轍開玩笑說:沒事,能允許我們倆隔海相望,都要感激皇恩浩蕩啊。
兄弟二人在貶謫途中相遇,他們同行至雷州,相別于茫茫大海。誰也沒想到,那就是他們人生中最后一次見面。
隔海相望的日子里,兄弟倆經常寫詩互相安慰,蘇轍吃不慣當地的食物,蘇軾就安慰他要入鄉隨俗,到蘇轍生日的時候,還收到了哥哥送來的禮物——用海南特產“黃子木”制作的手杖。
等啊等,他們終于等到了大赦天下的那一天,蘇轍定居潁昌(今河南許昌),極力邀請哥哥來同住。但不幸的是,蘇軾在北歸的途中溽暑勞頓,卒于常州。
死前,他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見到弟弟:“惟我子由,自再貶及歸,不及一見而訣,此痛難堪。”留下囑托:“即死,葬我嵩山下,子為我銘。”
蘇軾的去世令蘇轍悲痛欲絕,幾年后,蘇轍整理舊書時發現蘇軾寫下的《和淵明歸去來》,不禁悲從中來,泣而和之:“歸去來兮,世無斯人誰與游?”
兄弟二人當年“夜雨對床”的承諾言猶在耳,如今,只留一老人“夜雨獨哀傷”。
政和二年 (公元1112年),蘇轍病卒于潁昌,終年七十四歲,與兄弟葬在了一處?!端问?middot;蘇轍傳》記載:“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