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垂萬古,閱無數風流人物;大浪淘沙,顯幾多三國英雄。中國歷史長河中,朝代更替,賢才輩出,留下了多少驚天地、泣鬼神的興亡爭戰,刻寫了多少血染沙場、笑傲天下的將相功臣!一部《三國演義》,把人們的視線引領到中古時期,演繹三國風云,評說諸侯爭霸,成為中國古代歷史演義小說中的不朽名著。但這部小說,也在某種程度上顛覆了三國歷史。
后世往往熱衷于品論小說而忽視了正史,或者混淆了二者的界限;看到歷史,容易想起小說塑造的那些傳奇式戰將,或者感慨小說中揭示的興衰成敗的歷史教訓。之所以如此,大抵因為小說對三國歷史的敘寫,帶上了某種合規律性的思想內涵,達到了“羽翼信史”,比正史更能為受眾接受。事實上,《三國演義》是在正史、民間傳說、文人筆記等多種資料世代累積的基礎上加工完成的,盡管其中的故事源流久遠,但有些不過是軼聞野史,不能完全與歷史等同。
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第八則為“曹操起兵伐董卓”,大致是寫曹操獻寶刀給董卓,意欲趁機刺殺董卓,被識破后連夜逃回陳留,發起矯詔,招集義兵,討伐董卓。毛本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這一回目,也突出了曹操在諸侯會盟中的重要作用。其實,據《后漢書》卷七十四《袁紹傳》記載,東漢末年,發起諸侯會盟誅討董卓的并不是曹操,而是袁紹。
袁紹和曹操二人年少時就有交情。據說曹操少年時候也很促狹,經常和袁紹四處游蕩。有次,兩人看到一戶人家在辦喜事,于是闖入新婚人家后花園,大叫:“有小偷!抓小偷!”主人家聞訊都跑了出來,曹操趁機潛入新房,拔刀劫持了新娘,威脅她跟著兩個人走。沒想到在逃出來的路上,袁紹被荊棘給絆住了。自私的曹操急中生智,大叫道:“那個小偷就在這里!快來人啦!”袁紹窘迫不堪,急急掙脫狼狽而逃。從這則傳聞看,曹操是比袁紹狡猾得多。后二人共事,同在小黃門蹇碩的統領下任校尉之職。只是論起家族勢力,曹操遠沒有袁紹大,所以在討伐董卓的時候,把握機會充當盟主的是袁紹。
袁紹的叔父袁隗,與何進同為輔政大臣。袁紹擔任司隸校尉,曾與何進共謀誅討宦豎,并向何進獻策,要他召集四方猛將和諸位豪杰進入京城。這一提議引起了陳琳、曹操等人的反對,但何進還是聽從袁紹之言,不僅召前將軍董卓屯關中上林苑,而且王匡、橋瑁、丁原等人也被發動起來,“皆以誅宦官為言”(《后漢書•何進傳》)。在外戚與宦官的權力爭奪中,何進被宦官所殺。袁氏兄弟趁亂在京城發動兵戰,袁紹還和叔父袁隗矯詔剪除宦官勢力。袁紹下令關閉宮門,率兵見到宦官就殺,一時血流成河,殺死兩千多人。其中有些人,因沒有胡須或胡須稀疏而被誤殺。
這場京城兵戰,使宦官的力量大大削弱,外戚勢力也蕩然無存。而被張讓等宦官脅迫出宮的皇帝,最后遇到了董卓這只進入京城的虎狼。不久,董卓就現出了狼子野心,意欲廢嫡立庶。在這件事上,袁紹終于覺察到自己的失誤,于是在與董卓進行一番爭辯之后,懸節東門,出奔冀州。
不過,董卓倒行逆施激起義憤,對袁紹來說,未必不是一種機遇。他終于能夠在渤海起兵,在酸棗與諸侯會盟,甚至還與冀州牧韓馥一起,打算擁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因劉虞不敢而作罷。所以,雖然當時曹操也因故改名換姓逃回家鄉,集結部隊,準備起事,但曹操并未如小說《三國演義》所寫,發矯詔馳報各地,拉起起義的大旗??钢@面旗幟的,其實是袁紹。
小說《三國演義》在第五、六回,寫了諸侯會盟討伐董卓時,袁術與孫堅之間的一場矛盾。其時,袁術總督糧草,孫堅率部為前鋒。孫堅首戰告捷,前去袁術處催糧。有袁術部下進言說:“孫堅是江東猛虎,如果他前鋒部隊攻破洛陽,殺了董卓,就好比除掉狼又來了老虎,不如不給他糧食,那他手下的兵也就會離散。”袁術一聽有理,決定不發糧草。這下孫堅怒了。他領著程普和黃蓋親自來到袁術大營,說出下面這番話:“我孫堅與董卓并沒有什么恩怨?,F在我奮不顧身,親冒矢石,與他決一死戰,上是為國家討賊,下則是為將軍家門之私。而將軍你聽信讒言,不發糧草,致使我作戰失敗,你于心何安?”當然,孫堅敗績主要是華雄太厲害之故,不完全是糧草的原因。但這里的袁氏“家門之私”(《三國志•孫堅傳》里亦有此語),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史載,初平元年正月,函谷關以東的各州郡都起兵討伐董卓,推舉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袁紹自稱車騎將軍,諸將全都被臨時授予官號。袁紹與河內郡太守王匡駐軍河內,冀州牧韓馥留守鄴城,供應軍糧……雖然沒有小說《三國演義》中描寫的十八路諸侯之多,但各路軍馬都有數萬人,實力雄厚。
董卓聽到袁紹在山東起事,對袁紹在長安的親戚族友共二十余人進行了血洗,其中包括袁紹那位身為太傅的叔父袁隗,以及袁術的兄弟袁基等人(《后漢書•袁安傳》)。董卓這一番暴行,也助長了袁紹的英名。一時之間,各路豪杰都擁護袁紹,也為他的家族之禍而憤慨,意欲為之報仇。他們趁機紛紛起兵,也是以“助袁紹”為名。所以小說中,孫堅說起兵為的是袁氏“家門之私”,也是有一定根據的。
曹操在《蒿里行》一詩中寫道:“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在這激昂澎湃的燎原之火興起時,只有韓馥這個不知進退的人物還在猶豫。身為冀州牧的韓馥,還派兵監視袁紹的動靜。這個時候,東郡太守橋瑁偽造了一份京城中三公給各州、郡的文書,陳述董卓的種種罪惡,說:“我們受到逼迫,無法自救,盼望各地興起義兵,解除國家的大難。”韓馥得到這份文書,請屬下的從事們來商議,向他們說:“如今應當幫助袁紹呢,還是幫助董卓呢?”治中從事劉子惠說:“如今起兵是為了國家,怎么談到袁紹、董卓!”韓馥也為自己的見識粗淺而面有慚愧之色。從其言語中看出,袁紹當時作為盟主的號召力之大,已可與董卓匹敵;相比之下,曹操的勢力要小很多。(劉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