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可以讓兩個特別相愛的人離散,可是命運不會讓你和你的筆分離”,著名作家遲子建感性地說,她表示自己會一直寫下去。
遲子建長篇新作《煙火漫卷》新書分享會于9日晚在京舉行。這是繼2015年《群山之巔》后她的又一長篇力作,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重磅推出,作家以此力作奉獻給自己生活了三十年的哈爾濱。
遲子建從1983年開始寫作,至今已發表六百余萬字的文學作品,多年來保持著旺盛穩定的創作力,且獲得三次魯迅文學獎、一次茅盾文學獎等文學大獎。
創作緣起
《煙火漫卷》的寫作始于2019年4月,終于同年歲末。這是一部聚焦當下都市百姓生活的長篇小說,哈爾濱獨特的城市景觀與小說人物復雜隱微的命運交輝相映,柔腸百結而又氣象萬千。在她從容洗練、細膩生動的筆觸下,“一座自然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交融的冰雪城市,一群形形色色篤定堅實的普通都市人,于‘煙火漫卷’中煥發著勃勃生機。”
“我1990年來到哈爾濱,至今生活已經30年了。你想,30年孕育一個生命,如果你有一個孩子,他從出生到30歲,他都要娶妻生子了,我對哈爾濱,從最初的隔膜到現在就是水乳交融了,你在這座城市當中了解它的歷史、文化、風俗等等一切,我對這座城市的感情在升溫,對它有了表達的欲望。”作家將哈爾濱視作自己的第二精神家園。
哈爾濱城進入遲子建筆下自《偽滿洲國》始,至今數十年過去,作家對這座城市的書寫已經有了蔚為可觀的成果:《黃雞白酒》《起舞》《白雪烏鴉》《晚安玫瑰》等,它不僅是一個地理坐標,一個故事的發生場所,更是一個承載悲歡離合的歷史背景。在《煙火漫卷》這部長篇小說里,哈爾濱整座城市成為小說完整的主體,小說人物承載著城市的歷史,人物命運與城市歷史互相交融,渾厚悠遠。
而寫作對于遲子建而言,是生命當中最不離不棄的伴侶。她坦言,“當經歷過個人的創痛以后,我覺得命運可以讓兩個特別相愛的人離散,可是命運不會讓你和你的筆分離,只要我有呼吸,這支筆會陪伴我一直走下去,是它滋養了我。我希望有一天,這支筆陪伴著我,和我的白發一樣,能讓我的作品,真正經過歲月的洗禮以后,能夠閃光。”
聚焦城市
對城市的聚焦,是遲子建在《煙火漫卷》中的一個重要轉變。
在分享會上,著名作家阿來說:“這個轉換必然會發生。過去我們都是從一個小地方開始自己的文學之夢。后來開始書寫,書寫很多時候也跟故鄉有關。但這個都是20多歲或至少30歲以前的經驗。后來我們都進入到比較大的城市,比如遲子建到哈爾濱的時候,這個時間前后我也到了成都。對于一個作家來講,難道后來這三四十年的經驗不會形成文字?那是不可能的。”
將城市生活作為小說的焦點,對遲子建來說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她坦言,每個作家要遵從自己的內心,“當你覺得一個題材培養成熟以后,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可以從容駕馭它。”
《煙火漫卷》在小說中將城市作為主體,也在題材范圍上進行了拓展。
阿來認為,“過去所寫的鄉愁都是農村,所以我們一直在呼喚寫城市文學。這次我們終于看到一個城市,就像小說里最重要的角色一樣,整體地出現了,包括建筑、地理、人文等等。”
作家格非認為當代文學容易把現代文學和現代主義混為一談,現代文學的奠基作家是巴爾扎克、狄更斯這樣的人。中國文學少有像巴爾扎克描述社會、狄更斯描述倫敦的那種文字。“所以我們要重新來描述周邊的世界,遲子建(在這方面)做了非常好的嘗試,而且我認為是成功的。”
哈爾濱是遲子建生活了三十年的城市,當她談起哈爾濱,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是有情的。這使得《煙火漫卷》對城市的描寫充滿了力量。每個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文學地理坐標,“哈爾濱”是遲子建筆下繼“北極村”之后第二個精神家園。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之中,能夠寫好鄉村的作家很多,能夠寫好城市的作家也很多,但能同時將鄉村與城市都寫得如此生動的,遲子建當屬其中令人矚目的一個。
人間煙火
《煙火漫卷》中滿溢著城市煙火:凌晨批發市場喧鬧的交易,晨曦時分的鳥雀和鳴,城市街道開出的每一種鮮花,食物的香味,澡堂子里氤氳濕潤的熱氣,舊貨市場的老器物,老會堂音樂廳的演出,飯館或禮堂的二人轉,風味小吃,服裝,交通,做禮拜的教徒……哈爾濱的豐富的生活包含其中,溫婉細致,意味深長。
“有一種煙火,可能是深藏在地下,又回到人間的。我喜歡煙火人間的感覺,雖然這些東西未必一定寫到我小說當中,但是我不經意這樣走過的時候,感染了這種人間煙火氣。”遲子建說。
她認為,正是這些瑣碎平凡的美好,日復一日穩定普遍的美好,只要去觀察去體味就能隨處看到的美好,最終匯聚成城市的銀河,安撫著城市中生活著的歷經挫折傷痛的靈魂。煙火氣,是由普通人低吟淺唱出的一首對抗命運的安魂曲。
《煙火漫卷》刻畫了一群在現代城市生活著的平凡人。穿行在《煙火漫卷》中的每個凡人,幾乎都有不為人知的秘密。“你在這里能夠看到一個一個的人在大都市里,他們是這么孤獨。誰都是封閉在自己的生活里,帶著自己的那份秘密。”評論家李敬澤說。
在他的理解中,這本書之所以叫煙火漫卷,“是因為本來每個人只悶在自己心里的東西,最后能夠把各自照亮。在這個大城市依然是微弱的火把每個人照亮。”“看到這樣一個個封閉著的人,在各種機緣之后,哪個縫里忽然打開,燃起微光,互相照亮,能夠意識到這個時候我的生命的存在,盡管我是這么卑微、這么貧乏,甚至不靠譜,但我最后還是對著自己的心做了一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