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共同主辦的第五屆廣府文化論壇,9月12日至13日在肇慶市封開縣舉行。論壇以“瀟賀古道與嶺南文明”為主題,來自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廣州大學、廣西民族大學、肇慶學院、賀州學院、梧州學院等高校的專家教授及當地的文史專家40多人,就瀟賀古道與廣府文化、瀟賀古道歷史文化的研究與活化、封開在瀟賀古道的歷史地位等專題展開研討與交流。
南粵古驛道是中原漢人入粵和嶺南商貿活動的主要路徑,由港口而內地,由內地而嶺南,由嶺南而海外,周而復始,生生不息,構成了廣府文化形成發展的歷史軌跡,承載了海外僑胞的家國情懷,是廣東省獨特稀缺的歷史文化資源,瀟賀古道是其中重要的一條道路。
廣州大學歷史系教授、廣東省人民政府特聘參事、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王元林教授在主旨發言中稱,秦漢時期南嶺的靈渠以及瀟賀古道等多條水陸道路的開辟和整治,溝通了嶺南甚至域外與內地的聯系,為維護大一統國家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起到了橋梁作用,也為維護嶺南邊疆的安定起到了保障作用。秦漢南嶺交通的開辟與發展,奠定了其后各代嶺南與北方交通的基礎。瀟賀古道作為南嶺通道中重要的一條道路,其作用與地位不可低估。
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候興泉教授以封開、懷集一帶的地方語言“標話”為例,深入分析探討了水陸交通、南北交流、民族融合對于地方語言的影響,為瀟賀古道上的人文風情提供了一個新穎的視角。
廣州大學旅游學院院長張河清教授稱,2016年以來,廣東省先后發布《南粵古驛道保護與修復指引》等多個文件,逐步推動“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行動計劃”。封開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瀟賀古道活化利用,通過政策支持、資金資助、節事和賽事的舉辦等多種方式推動“古道煥新”。但古驛道的活化利用是一個動態且長久的過程,在文旅融合政策的大勢背景下,如何讓古驛道真正發揮廊道作用、如何結合不同地區古驛道的文化特色,實現各具特色的地方營造、如何將政府治理與古驛道共同體構建相結合,喚醒村民角色意識和建設意識等都是要進行深入思考的問題。
據了解,封開是嶺南地區最早的人類的繁衍地,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是嶺南地區最早的首府,是粵語的發源地,是海陸絲綢之路的對接點,也是嶺南第一位狀元莫宣卿的故鄉。
2020年,根據廣東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將瀟賀古道(封開段)納入南粵古驛道重點線路,廣東省體育局將封開縣大洲鎮列為2020年度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站點之一。
廣東省社科聯副主席李敏、肇慶市社科聯主席程彥春、封開縣委書記秦波等出席論壇并講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