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作家張愛玲誕辰100周年。張愛玲出生在上海,前后在上海生活了二十五年。赫德路的愛丁頓公寓,是她主要的生活、寫作場所。她的祖父是清末名臣張佩綸,祖母則是李鴻章長女。
顯赫的家世與當年公租界的生活經歷,為張愛玲的文學創作提供了獨特而豐富的記憶。在二十四歲之前,應了她那句“出名要趁早”,《沉香屑》《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代表作紛紛發表。中年之后,在異國他鄉,張愛玲主要研究古典小說,所著《紅樓夢魘》,開篇便陳列人生三大恨事:鰣魚多刺、海棠無香、紅樓夢未完。
張愛玲的作品仿佛是融合多種藝術風格的畫作,以令人難忘的方式展現了動蕩時代中的人與城。當她描繪人,就像精勾細描的鋼筆畫,眼角眉梢都在傳情遞恨;描繪生活日常時,從凱司令的栗子蛋糕到弄堂的石板路,仿佛斑斕且具象的西洋油畫,樁樁件件宛如復刻;她描繪人情世故,又以曖昧不明的水墨筆觸,在欲言又止中,收藏愛恨別離。
紅與白的投影
紅玫瑰與白玫瑰,隨著身份的切換,成為蚊子血與飯粒子。
男性視角下,女性是被觀看的對象。“男子憧憬一個女子身體的時候,就關心到她的靈魂,自己騙自己說是愛上了她的靈魂。”愛的箴言第一條,靈魂觸動需經皮相。小說里的佟振保,本也算是個君子。年輕時,因為自己的前途未定,他面對初戀,可以坐懷不亂。他把人生過得矜矜業業,娶妻只想要個溫順不出岔子的女人??擅蠠燐Z顯而易見的軟弱,不知趣的耍性子,還有那“潮濕的手心,絕望地拉住不放,使人不快的一種親熱”,沒多久就讓佟振保對她感到徹頭徹尾的乏味。當佟振保想到情人——自由奔放如紅玫瑰的王嬌蕊,他一直認真經營著的人生變得可笑。
誰是紅玫瑰?是任性而自由的有夫之婦王嬌蕊,還是曾經的初戀?兩者都被賦予了紅色,代表著熱烈的愛。王嬌蕊是真實的,她的嫵媚與衰老就像玫瑰花瓣從鮮艷變到暗沉。而那個被他叫作“玫瑰”的初戀,沒有真正完成的戀愛,被留在時間里,成為心頭的朱砂痣,摸不到也忘不掉。于是,小說以這樣一種命運的無奈,刻畫了被觀看者對觀看的反抗。從紅玫瑰到朱砂痣,一個在手一個入心,被觀看者逃離了觀看者的目光,成為后者無法擺脫的精神印記。
可以把這種反抗理解成特定時代才有的,畢竟那時的女性依然被局限在家庭中;更可以把這種反抗理解成普遍的,對愛情關系的雙方來說,結合與錯失,廝守與背叛,原來都共享同一種底色。
正如張愛玲所言:“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些也是桃花扇,撞破了頭,血濺到扇子上,就在這上面略加點染成為一枝桃花。”人生的許多遭遇,就像印象派的光影,明暗不定之中,氤氳著前塵往事。
愛和恨的幻覺
傾城之戀,宏大與渺小,歷史與個人,被因果捆綁在一起。
白流蘇,她不在那個關于玫瑰的二律背反里,卻更像一朵自我成全的白玫瑰。她知道,“一個女人,再好些,得不著異性的愛,也就得不著同性的尊重”。于是,歷經情感的失敗,她依然把找到一段牢固的感情作為人生目標。范柳原,把愛慕光明正大擺將出來,但內里的狡猾還是被白流蘇識破了。“他處處地方希圖脫卸責任。以后她若是被拋棄了,她絕對沒有誰可抱怨。”
白流蘇與范柳原,兩個“個人主義者”,他們有著不安分的心靈,若不是遇上城市的陷落,未必會在一起,至少難以一對平凡夫妻的身份在一起。外面的世界里,發生著驚天動地的變革,紛飛的戰火奪去許多人的生命,也給許多懸而未決的愛情一個塵埃落定的機會。所以,人只是自以為在憑心意去選擇愛誰和如何去愛。相濡以沫,終究是瀕臨干涸的水池里,兩條魚兒垂死的姿態。若得大江大河,須臾便會迫不及待地相忘于江湖了。所謂的傾城之戀,雖然是一種成全,也不過是礙于情勢的心照不宣。
故事的結尾,張愛玲寫道:“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白流蘇并不覺得她在歷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點。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來,將蚊煙香盤踢到桌子底下去。傳奇里的傾城傾國的人大抵如此。”因果既然可以倒置,愛恨也就糾纏得再也分不清你我了。
從《傾城之戀》到《紅玫瑰和白玫瑰》,從《色•戒》到《小團圓》,讀張愛玲的小說,就像漫步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蘇河岸的公寓里,鬧市區的弄堂間,你能看到各個階層的人在時代的洪流中穿梭。彼時,對他們來說也是尋常的生活,隔開一個世紀去想象,老式公寓里仍有住家,蘇河上的橋也依然還在。而這些曾經的尋常物事在時光渲染下,卻幻化成了有些超凡的意象,如多年未見的老友,熟悉又陌生,也像回憶里的舊夢,每次重溫又似大夢一場。
(作者系復旦大學外國哲學博士,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