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4日,北京市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復同意北京市文物公司(北京市文物商店)更名為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
與此同時,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上海市民間收藏文物經營管理辦法》,自2020年3月1日起,文物經營單位將擴展至電子商務領域。
梳理并客觀認知我國文物商店約70年來的演變過程,豐富了那些已經列入名錄或具有潛力的文化遺產項目以及眾多存世文物的價值基礎;也為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增加了真實、可信的背景支撐。
曾是文物交流的主渠道。
北京市文物公司(北京市文物商店)是國內有著重要影響力、歷史悠久的老店。1956年,它由北京的88家古玩店,改造成為公私合營商店。1960年,改為實行企業經營管理的國家事業單位,是北京乃至國家收集社會流散文物的收購站和臨時保存所。
2019年12月4日,北京市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復同意北京市文物公司(北京市文物商店)更名為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主要職責調整為:負責具體組織、協調和承辦相關文物交流和展覽活動;開展文物的征集、鑒定、保管、復制、修復與研究;承擔文創產品的研發,提供一般文物經營服務;提供文物鑒賞的相關培訓和咨詢服務,在經營業務中增加了公益屬性。
我國的國有文物商店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獨特產物。20世紀六七十年代,北京經有關部門批準的文物經營單位只有6家國有商店。1958年4月,上海古玩商業系統完成全行業公私合營,專營與兼營古玩業務的單位緊縮為古玩市場、國營舊貨商店、新龍、顧松記、仁立、益新成、尊彝齋、榮寶齋、古籍書店等9家。1961年天津市文物公司陸續合并了天津勸業場、瑞寶齋、萬昌古玩店等國營和私人的文物經營業務,接管了天津市的文物商業。1959年6月,廣州將當時經營古玩文物的合作商店加以改組,成立國營購銷公司,各地成立收購站進行收購。
1960年9月24日,國務院批準《關于改變文物商業的性質和管理體制的方案》,決定各地由非文化部門負責領導的文物商店的性質,一律改變為實行企業經營管理的國家事業單位,作為國家收集社會流散文物的收購站和臨時保存所,統一劃歸文化部門負責領導。文物商店的主要工作任務就是收集社會流散文物,提供博物館、研究單位和學校作為陳列展覽和研究對象;同時提供國內需求,適當組織出口。另外,代表國家辦理廢舊物資中的文物揀選。至此,文物商業經營體制機制得以理順,文物商店的工作得以明確,文物流通中的政府管理得到加強?,F有的國有文物商店,就有許多成立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如上海古玩總店(1958年成立)、北京市文物商店(1960年成立)、廣州市文物總店(1960年成立)、天津市文物公司(1961年成立)、四川省文物總店(1962年成立)等。
1974年11月,國務院批轉外貿部、商業部、文物局關于加強文物商業管理和貫徹執行文物保護政策的意見的通知(132號文件),文件特別提出:文物商業采取“少出高匯,細水長流”的方針,有計劃地組織出口,對文物商業市場,應“歸口經營、統一收購、統一價格、加強管理”。外貿部門出口的文物商品,貨源一律由文物商店負責供應。此后,各地紛紛成立國有文物商店,尤其是省級文物商店如安徽省文物總店(1974年)、河北省文物商店(1975年)、黑龍江省文物商店(1976年)、江西省文物商店(1977年)、山西省文物商店和湖南省文物商店(1978年)、陜西省文物總店和湖北省文物總店(1979年)都在這一時期成立。
據統計,1980年以前,全國省、市級有外銷權的文物商店有50余家,下設有40余個文物代銷點,形成文物購銷體系,在計劃經濟時代的文物流通中,占據了主渠道地位。
1981年國家文物局頒發的《文物商店工作條例》明確要求:各地設立文物商店或文物站必須報請國家文物局或省級文物主管部門批準。各地文物商店不允許跨地區收購文物。1982年頒布施行的《文物保護法》明確規定:“私人收藏的文物可以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單位收購,其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經營文物收購業務。”進一步確立了由文物商店統一負責文物經營的管理體制。1986年發布的《關于外貿、文物部門辦理一般文物(舊工藝品)交接事宜的通知》,決定將外貿部門的庫存文物全部撥交文物部門。
我國實施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以后,文物監管品市場和文物拍賣制度的出現,直接打破了文物商店對文物的獨家經營格局,并在文物市場上逐漸形成了相互競爭的局面。
文物商店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在專管專營文物市場政策下,國有文物商店為流散文物的收購和管理,為博物館提供藏品,為國家創造外匯,為行業培養人才,為滿足人民收藏需求,以及為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過積極貢獻。
加強科學、有效保護,也成為阻止珍貴文物外流的一道屏障。
收集和保護了大量文物
據統計,1975年至1988年,以收集保護社會流散文物為己任的河南省文物商店,共收集社會流散文物20余萬件,向省博物館和外地博物館提供藏品2萬余件。1975年至1991年,河北省文物商店藏有各類文物20余萬件。江西省文物店自成立至今,累計收購文物總計數十萬件,其中珍貴文物超萬件??梢哉f,由于文物商店的努力,使得大量民間文物得到科學、有效保護,也成為阻止珍貴文物外流的一道屏障。
當年,成批量的文物入藏博物館,基本上都是由文物商店提供。
為收藏和科研單位提供藏品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有文物商店的文物成為博物館藏品重要來源,博物館凡是成批量的文物入藏基本上都是文物商店提供的。據不完全統計,從1978年至1991年,全國文物商店收購文物700萬件/套以上,從外貿部門接收文物670萬件/套以上,向博物館提供藏品15萬件/套以上,其中,三級品以上3萬件/套以上。1963年,北京市文物商店僅供應文博系統的珍貴文物多達800余件。比如在館藏文物中就供應故宮77件、中國歷史博物館43件、上海博物館13件、廣州博物館2件、東北文博機構8件;提供內蒙古大學元代碑帖、提供北京大學歷史系“中蘇定界銅柱墨”等深具史學價值的文物600余件。
1978年,上海古玩總店劃歸文化局領導,并改名為上海文物商店,此后將符合博物館一、二、三級藏品標準的文物,全部有價調撥給博物館。
現在一些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的業務骨干,許多來自于文物商店。
培養鑒定、經營和管理人才
幾十年來,國有文物商店的工作人員因為與文物市場結合緊密,又具有文物系統的特殊身份,所以造就了一批學有素養、業有專長的文物鑒定和管理經營人才,為國家在文物流通鑒定、涉案文物鑒定、文物經營管理方面儲備了大量人才,也為文物市場輸入了不少人才,現在一些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的業務骨干來自于文物商店。
班簋是中國西周中期青銅器,穆王時毛班所作,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時散出。
廢舊物資中揀出清宮舊藏
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各地廢品回收過程中,由于廣大群眾缺乏基本的文物知識和辨別能力,在廢舊物品中夾雜了大量珍貴文物,如不積極搶救,將玉石俱焚。為此,各地文物主管機構發出通知,要求杜絕文物被熔煉的現象。“文革”期間,北京市揀選出的銅質文物多達百余噸,其中佛像42噸、各時代的錢幣22噸,兩項總和占了揀選出的銅質文物一半之多。當時,對于具有經濟價值的近代器物和工藝品,如民國時期的墨盒、鎮紙、筆架、銅鎖、水煙袋等也揀選回來。北京市文物管理處對將數萬件具有文物價值的器物,全部交首都博物館,其中一、二級文物多達200余件。
1972年,北京市文物管理處揀選出了著名的班簋,這是中國西周中期青銅器,穆王時毛班所作,為清宮舊藏,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時散出,內底有銘20行,197字,現藏首都博物館。從1964年開始,山西省文物商店,以太原電解銅廠為重點,揀選保護了大量青銅器、造像及數十噸歷史鑄幣,如現存于山西博物院的康生豆、土勻錍及成系列的三晉貨幣等。
上世紀90年代初,全國文物商店的內銷額與外銷額已漸趨接近。
滿足群眾收藏和文化需求
由于國家實行了嚴格的專管專營文物政策,國有文物商店成為人們獲得文物主要渠道;文物商店系統通過商業手段滿足人民群眾收藏和文化需求。北京市文物商店除在寶古齋、韻古齋和慶云堂三大門市開設內銷業務外,還設立了虹光閣內銷門市,3年銷售文物達11473件/套,為博物館提供藏品1490件/套;安徽省文物商店總店內銷門市成立兩個月就出售文物400余件/套,接待各界人士幾千人次。上世紀90年代初,全國文物商店的內銷商店、內銷專柜達20余個。內銷金額穩步上升,內銷額與外銷額漸趨接近。
今天的文物商店,變成啥樣了?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文物市場不斷開放,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流散文物在文物流通領域的經營權由過去國有文物商店獨家經營,開放給文物流通監管市場和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文物經營多元化格局逐步建立。文物商店在文物流通領域的主體地位發生改變,已不再是國有文物商店一家獨大的局面,其經營特權也喪失殆盡。改革成為必然趨勢。
為了適應新形勢和環境,爭取新發展機會,部分國有文物商店正在主動或被動地進行探索。此時的改革,是要徹底破除“事企不分”“一店兩性”的組織形式;并且要順應當前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適應市場化、現代化、國際化新形勢,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標準,從而提高國有資本效能、增強文化單位活力。改革還應堅持總體設計、事企分開、因店制宜、功能明確、穩步推進的原則。首要任務是將文物商店收藏的珍貴文物轉為公益性質的社會文化服務組織收藏、保護和展示。首要目標是要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盤活和放大文物資源和人才資源的效能。主要方向是改為功能清晰的公益性質的單位或產權明確的現代企業。
目前國有文物商店改革方向,大致可分為5類,即改制、合并、維持、轉企和注銷。
組建新單位:成立文物交流中心、信息咨詢中心和博物館,增加新的社會服務職能。如2001年,中國文物流通協調中心(中國文物商店總店)更名為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其文物商業的行政管理職能完全撤銷。 并入博物館:一些國有文物商店與博物館合并,保留原職能,成為博物館一個常設部門。如:河南省文物商店、浙江省文物總店、山東省文物總店、江蘇省文物總店、重慶市文物商店、武漢市文物總店、景德鎮文物店等均并入當地博物館。
保留原有體制:一些國有文物商店仍未改制,保留原有經營模式。如上海市文物商店、江西省文物商店、甘肅省文物商店、西藏文物總店等。
改制轉企:由原來的國有經營型事業單位轉為企業。如蘇州市文物商店、無錫市文物商店、常熟文物商店等。
倒閉或注銷:一些資源有限、經營不利的商店陸續被注銷。如江西省吉安市文物商店、江西省新余市文物商店、深圳市文物商店等。
現在,人們去哪里交流、收藏文物?
收藏既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遺產保護和文化傳播、傳承的形式?;钴S有序的文物市場,合法健康的民間收藏,對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截至2019年,國有文物商店尚有83家,文物拍賣企業550余家。
國有文物商店的改革改制主要是增強了公共文化服務屬性,但大部分也保留了面向公眾的服務類經營性功能。文物收藏愛好者可以從現有的國有文物商店,經營文物的拍賣企業、非國有文物商店以及其他渠道購買文物。另外,國家鼓勵民間收藏文物入市流通,增加文物市場供給。目前我國文物流通渠道基本可以滿足公眾對收藏鑒賞需求。
國有文物商店不會在新時代退出歷史舞臺,而是要在新時代肩負起新的使命,踏上新征程,成為保障文物商品供給平衡,促進文物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發揮中堅力量。
陳 昀: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總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 為文物流通市場研究、文物數據統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