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福州市羅源縣白塔鄉南洋村水泥路村道,只見兩側畬族民居建筑錯落有致,沿街白色墻面繪有主題為“畬之韻”的畬族風情畫,構成一道美麗風景;該村露營地整齊??恐慌旁O施齊全的旅游房車,靜候游客的到來。
金秋時節,千年古邑,鳳舞畬鄉。南洋村位于羅源縣白塔鄉東北部,是純少數民族行政村,全村186戶、618人,保存著濃厚的畬家風情和很多優質的特色農產品。
白塔鄉南洋村兼塔里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陳俊峰稱,南洋村原先道路崎嶇狹窄,各項基礎、經濟薄弱,環境臟亂差,致富本領不強。2015年6月駐村伊始,他帶領村兩委實施金融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技術扶貧、就業扶貧、造福搬遷、醫療救助等措施,落實好精準扶貧。
南洋村畬族村民蘭文忠,因連續三次中風導致癱瘓,并欠下近三十萬元醫療款。陳俊峰動員社會各界捐款,并申請各類慰問費,兩年共幫助蘭文忠籌集幫扶資金約十三萬元左右。同時,通過申請小額信貸,投入專業合作社,享受分紅,讓蘭文忠每年可以獲得一筆穩定的收益。
“2017年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戶9人已實現全面脫貧,南洋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5年的0.5萬元增長到2019年的1.73萬元。”陳俊峰說。
羅源縣松山鎮八井村濃濃畬風撲面而來,畬族文化民俗展示館、修復后的畬族村落遺址、畬族非遺體驗點、畬族文化民俗小鎮等吸引參觀者絡繹于途。
58歲的八井村畬族村民雷炳金告訴記者,去年,他將自家的房子進行改造開起了“農家樂”,老伴當幫手,兒子做廚師,主推畬家菜,一家人齊上陣,年收入20多萬元。“以往只有在節日里才穿畬族服飾,自從村里打造畬族文化民俗小鎮,村民都穿起了畬族服飾,紅紅火火,外來游客也喜歡穿著畬族服飾拍照留念。”
谷倉畫院設于松山鎮竹里村一棟老宅,該畫院院長、畫家鄭世銜說,畫院開辦以來,最多的一個月,前來參觀的人流量有8000多人次;接下來,想把團隊的文創產品,推到線上銷售。
2016年,鄭世銜從廈門回到羅源家鄉開設谷倉畫院,并開辦文創產品工廠,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帶動鄉親共同致富。
羅源縣有1個畬族鄉,34個畬族村,147個畬族自然村;有27個民族成份,少數民族人口22481人,其中畬族人口22067人,占全縣總人口8.2%,畬族人口相對數位居福建省第三、全國第四。羅源是歷史上畬族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和畬族文化最終形成的核心區,2019年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殊榮,今年乘勢而上申報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
“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一個兄弟民族都不能少。”羅源縣委書記劉曉強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羅源縣以“民族+”新模式,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融入各個領域,統籌推進,2019年全縣少數民族家庭戶均純收入6.05萬元,同比增長13.1%;人均純收入1.45萬元,增長13.5%,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目前,羅源縣已建成畬族文化民俗展示館,并立足線下羅源民族文化數學云平臺,創新延伸功能建成“線上VR展廳+線下實景+電商帶貨”模式的民族文化云展廳;編輯出版《畬山歌謠》《羅源縣畬族志》等書籍,畬族古籍資料被收入《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畬族卷》;編排福建省首部畬族題材原創閩劇《畬山蝴蝶飛》獲第二十四屆福州市戲劇節銀獎,《畬鄉情》《鈴卜情》等舞蹈獲全國、福建省、福州市各類獎項。
該縣還深入開展“中華民族一家親”文化活動,通過舉辦畬族傳統服飾文化周、“畬族·風”民俗文化節、傳統特色美食、十佳農特產品評選等活動,嵌入、植入、融入民族團結進步元素,促進各民族“大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