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位于海南島中南部山區,當地黎族歷史文化底蘊博厚精深,擁有“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族竹木器樂”“黎族鉆木取火技藝”“黎族樹皮布制作技藝”四項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記者近日在保亭走訪中了解到,當地“非遺”項目“不甘寂寞”,順應時代創新變化,使黎族文化薪火傳承。
今年60歲的黃照安是“黎族竹木器樂”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在保亭縣文化館的黎族傳統竹木器樂傳習所,黃照安稔熟使用鼻簫、口弓、哩咧、嗶噠、口拜、灼吧等樂器,為參訪者奏響悅耳絲竹之聲。這里是黃照安研究黎族器樂、傳授演奏技藝的場所之一。
“你看這個竹子做的嗶噠,傳統是單管的。我覺得單管音色不好,改成雙管,吹出來的音有共鳴,所以很好聽。”在長期的演奏實踐中,黃照安發現多個黎族傳統樂器存在音階少、音域窄、音量小等局限,遂動手改良,創造新的發聲。
近年來,黃照安欣喜地看到黎族竹木器樂演奏技藝學有所用,這解決了“非遺”最令人擔心的后繼乏人的難題。
黃照安說,保亭一些中學設置有黎族竹木器樂興趣班。學生若水平一般掌握幾支曲子,畢業去飯店當服務員,會因擁有民族器樂演奏的特長而獲得雇主和顧客青睞;技藝精進者,可在當地景區謀得一份收入不低的工作。而在黃照安任職副校長的老年大學里,黎族竹木器樂班的學員被分為6個八音樂隊,平日里排練曲目,節假日或民眾辦婚嫁事,會受邀演出。
作為“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的呈現體,黎錦歷史悠久,被譽為“中國紡織藝術的一朵奇葩”。63歲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胡春芳記得,自己從小學一年級到五年級,穿的都是自家織染的衣服。
如今,黎錦被淡化了當年的穿衣之用。“我小時候學習織錦,是為了以后自己家庭有衣服穿?,F在工業紡織發達,人們學習是為了傳統技藝能傳承發揚。也有人覺得黎錦好看,是潮流。”
說起黎錦的傳承發展,胡春芳想起十幾年前參觀當地舉辦的黎錦技藝大賽。“比賽掛出來的作品差不多一模一樣。我遂想起奶奶的一幅雙面織作品。”那時起胡春芳開始研究雙面織,直到2008年前后,她琢磨出紋飾、配色更出彩的新雙面織技藝。
新雙面織技藝讓胡春芳在海南織錦圈聲名鵲起,很多人看到“雙面織”黎錦后主動來學習、了解這項傳統技藝。胡春芳學校授課、家庭帶徒,迄今已教授學生上千人。胡春芳說,織錦本來就很難,“如果我不教,別人就難學會,手藝就會失傳”。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多位“非遺”傳承人在傳承技藝的同時,自身在不斷學習和創造。為系統學習譜曲、作曲,黃照安專程前往廣州音樂學院進修。胡春芳則頻繁接受邀請前往多地展示作品,交流技藝。
“傳統不是‘守家婆’,提升傳統技藝,會獲得更多現代人的喜愛,有利于傳統技藝與文化的傳承。”黃照安說,時代在發展,傳統技藝與文化需要創新來煥發“又一春”。